許都城,尚書令府。

此時的荀彧,正氣若游絲的躺在那病榻之上,顯然是沒有多長時間可活了。人在臨終之際,往往會開始懷念自己這一生所有做過的事情。

這位荀令君的腦海裡,此時也已經開始走馬觀燈似的,閃現出自己這幾十年的人生。真快啊,這一輩子恍恍惚惚的,就這麼過去了。

少年時,意氣風發,名揚鄉里,世人皆成自己有王佐之才。後來自己更是被舉為孝廉,朝廷徵召自己為天子近臣.守宮令,專門負責天子的筆墨紙硯等御用物品。也就是在那個時候,自己認識了曹操、鍾繇他們。

不巧又逢那亂臣賊子董卓欺君罔上,自己更是一怒之下棄官回鄉。再後來,自己知曉曹操起兵於兗州,便欣然投奔。曹操也不愧是一代梟雄,先後敗袁紹於官渡,斬馬騰於西涼,破陶謙于徐州,滅呂布於下邳,誅袁術於壽春,降劉琮於荊襄......

從此,他身旁的能人志士也是越聚越多,文人如戲志才、郭嘉、鍾繇、荀攸、辛毗、劉曄、陳群、司馬、賈詡、程昱之流,武將如張遼、徐晃、張郃、于禁、李典、樂進、許褚、典韋、王雙之輩,還有他曹氏和夏侯氏一族諸如曹仁、曹洪、曹丕、曹植、曹彰、曹真、曹休、夏侯惇、夏侯淵、夏侯尚、夏侯玄、夏侯霸等等也是人才濟濟。

天下仁人志士,更是有一大半都在他的麾下。

最終,曹孟德也確實不負眾望的統一了北方,再次安定了天下。只可惜這些昔日的故人們,也漸漸的都離去了。

自己與曹操相識相知幾十年,對自己的計策,他也幾乎是言聽計從。本以為他是大漢的重臣良將,定會與自己一同匡扶大漢,於這風雨飄搖的危難之中。可沒想到,自從他將天子奉於許都之後,就越來越發的飛揚跋扈,甚至迸發了不臣之心。

二十年內,他從最初一個小小的騎都尉,慢慢的變成了校尉、雜號將軍、實權將軍、兗州牧、司空、丞相。可以這些還不夠,還不能滿足他的野心,他竟然進位了異姓王。顯然他早已將當年的初心和承諾,遠遠的拋之腦後了。

也就是從那個時候,自己才發現,他曹操已經不是當初的那個治世之能臣了。

也就是從那個時候,自己開始同他曹操分道揚鑣。也或許是他曹孟德有所悔悟,之後他竟然沒有再怎麼做越界之事。

再後來,曹仁.曹子孝和老友鍾繇.鍾元常,分別降服了東吳和西蜀。

本以為,他曹操會趁機登高一呼,進位九五呢。當時的自己,也已經暗暗打定了主意,屆時如果曹操敢那麼做,就算玉石俱焚,也不會讓他曹操得逞。

可沒想到,他曹操的態度居然有了翻天覆地的改變,最後竟然選擇了還政於陛下。這下大漢終於有了再次中興的機會了,但是,漢朝江山已經四百餘年,再次中興恐怕難於登天。

更何況吃進去的東西,要是再讓他吐出來,又談何容易呢?曹氏一族其他的人,已經將高官厚祿拿到了手,又怎麼會輕易再交出來呢?

自己也深知,他曹孟德終其一生,都不會登基稱帝了,但是曹丕呢?就算曹丕也不會,可其他人難保沒有這種心思。

所以自己又開始了費盡心思的,在朝廷和地方各拉攏了一大幫的朝臣們,與曹氏一族分庭抗禮。當今天子雖非聖君,但是相信自己等一幫臣子的盡心輔佐之下,也不算太難的事情。可眼看就要成功了,卻終究人算不如天算。

難道說,大漢江山真的氣數已盡嘛?難道說,蒼天真的要亡我大漢嘛?

先是在建安三十五年,鎮軍大將軍.張郃戰死沙場,張氏一族更是因為當今陛下的荒唐作為,最終斷了香火。

接下來的建安三十六年,大鴻臚.劉燁因為張氏一族的事情,癲狂致死。其劉氏一族,更是心灰意冷的舉族回了揚州老家。

自此之後,朝廷內九卿以上的官員,只剩下自己一人,帶領著剩餘心向漢室的臣子們苦苦支撐。本以為,自己的所作所為都在當今天子的眼中。而且,經歷了這麼多的陛下,怎麼著也應該有所悔悟和成長了,可終究......哎!

建安三十八年,冬,益州刺史.費禕,被賊人刺殺於歲末大會上,自己又斷了一臂。可沒想到,這僅僅只是一個噩夢的開始。

自己今年已經七十有六,入仕幾十年,更是為曹操,為朝廷推薦了無數的賢才,可從來沒有看走過眼。諸如太傅.鍾繇、中軍事.荀攸、御史大夫.陳群、戲志才、司空軍師祭酒.郭嘉等人,都是自己推薦的,事實證明自己也都沒有看錯他們。

可萬萬沒想到,自己臨了了,卻看走了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