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整個天下都在忙碌屯田和九品察定的時候,帝國的某個地方卻十分的清閒,清閒的都好似與這世界格格不入。

那個地方就是益州的南中地區。建安三十五年天下一統之後,昔日蜀國的鎮北將軍.王平,被朝廷封為了庲[lái]降都督,兼建寧太守。從益州北部的富饒之地,貶謫到了南中這不毛之地,無論怎麼看都算是流放了。

雖然庲降都督同時節制著,益州南部建寧、戕[qiāng]柯、雲南、永昌四郡的軍事。但這不毛之地的南中又有什麼軍政可言呢?無非就是安撫和鎮守,不讓四郡的這群蠻夷生亂罷了。

再後來,就連他麾下的無當飛軍,都被成都侯.鍾會和伏波將軍.郭淮,以軍屯的名義設計剝奪而去了。雖然那五千無當飛軍,最後落到了後將軍.鄧芝的手裡,並給與了他八千精銳的補償。但是這所謂的八千精銳,又如何跟當初自己親手調教出來的無當飛軍,所相提並論呢?

這也是朝廷對王平不放心的一種措施,畢竟無論是誰,對於一個三次易主的手下,都不會放心的。另外,華夏自古以來講究“非我族類其心必異”,所以像王平這種有胡人血統的將領,就更多多少少讓人有所鄙夷了。

當“九品察定”和“軍屯”一事在益州北部和東部,如火如荼進行著的時候,王平卻依舊如往常那般整天的無所事事。今天找這個蠻族首領討酒喝,明天又到那個洞主那裡討肉吃。

因為王平昔日裡,曾經是武侯.諸葛亮手下的知名大將,再加上他本人確有名將之風,因此南蠻的眾首領對他很是敬重。

這一日,王平發出邸報,昭告南中各個蠻族首領來建寧郡聽命,似乎有鍾繇的事情要釋出。

各族首領聽到是王平昭告,或出於對他的敬重,或迫於他的威懾,或受獲於他的利誘。總之,最後都紛紛趕來了,匯聚到了建寧郡的庲[lái]降都督府。

昔日裡,武侯諸葛征伐南蠻時的蠻王孟獲,如今也早已老死在病榻之上了。現如今眾部落共推的新蠻王首領,乃是他與祝融夫人的兒子孟崖。相比自己的父親而言,孟崖自然就沒有那父親那般的驍勇善戰了。因此舊時的那些部下們,多多少少也有了一些別的心思。好在孟獲的餘威尚在,他們暫時並未有所舉動。

隨著時間的流逝,就當其餘部落首領準備要有所行動時,庲降都督.王平到了。孟崖審時度勢之後,選擇了依附在了王平的帳下,他麾下的一萬蠻兵,也唯王平馬首是瞻。

可即便如此,王平手裡現有的軍隊也才區區三萬餘人。

西川在武侯.諸葛亮的連年窮兵黷武之後,在安樂公.劉禪率眾歸降之時,僅僅只留下了十萬兵。建安三十五年年初之時,又被鍾會按照鍾繇的計謀裁撤了一半,隨之僅剩下了五萬。

這五萬兵中,有三萬餘人在後將軍.鄧芝的手裡,即便後來鄧芝拿了八千換走了他的五千無當飛軍,他麾下也僅僅只有二萬三千餘人。身在成都的刺史費禕,又留下了五千兵馬,因此最後,自己只帶了一萬七千餘人來到了這南中蠻荒之地駐守。因此,當新蠻王.孟崖率兵前來依附的時候,雖然他表面上波瀾不驚,可心中卻早已是歡喜雀躍了。

但是王平內心也清楚的知道,即使加上新蠻王.孟崖的一萬多蠻兵,可若是想行自己心中所想之事,還是於事無補的。

自己如果有所行動,先不說鍾會和郭淮所率領十萬平蜀大軍,就連鄧芝老將軍手下的那三萬舊蜀軍,就夠自己喝一壺的了。雖然鄧芝老將軍跟自己一樣同屬舊蜀臣子,但他卻並有向任何一邊靠攏。而且經過上次無當飛軍一事已經徹底看出,這老爺子如今更是無心政事。

別管你是舊日同僚還是位高權重的曹氏一派,誰讓老百姓安安穩穩的過日子,他就靠向誰。反之,如果誰先挑起戰端,他就會夥同另外一派共同發起征伐。更何況鄧芝老將軍手下的,那五千無當飛軍,是自己親手調教出來的,如果運用得當的話,可當兩萬大軍。

雖說此時,益州明面上分為三個派系。一是刺史.費禕和庲降都督.王平的保皇派,二是成都侯.鍾會和伏波將軍.郭淮,還有一派則是以後將軍.鄧芝為首的中立派。

刺史.費禕與成都侯.鍾會共同駐守成都,伏波將軍兼漢中太守.郭淮在益州北部,漢中和陰平駐紮。自己在這南中四郡地區駐守,而中立派的後將軍.鄧芝則駐紮在益州東部巴郡一帶。

乍一看起來好像除了自己之外,其餘眾人所在之地都比較富饒。可再仔細看看,就會發現還是王平所在的南中之地更勝一籌。

正所謂,人無遠慮必有近憂。

王平雖然目不識丁,所識之字更是不滿十,但這並不代表他不曉軍法,不暢意理。如若不然,他又怎麼能夠被諸葛亮賞識,一路做到鎮北將軍呢?

而今日王平邀約眾蠻族首領前來,正是為了他那身後之事。如果有朝一日,荀彧為首的保皇派失勢,自己難免不會被受到牽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