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卷 還政於朝 第二章 湖面未平,又起波瀾(第1/2頁)
章節報錯
建安三十五年(公元230年),春,二月二,朝會,許都大殿之上。
“啟奏陛下,臣曹丕有本請奏。”
“哦,愛卿有何奏本啊,但講無妨。”
“回稟陛下,如今叛亂已平,各方賊虜也均已認罪伏誅,許昌已然不宜再為國都,臣以為應當擇一良辰吉日,還於舊都洛陽,以振國威,以安民心。”驃騎將軍曹丕侃侃而談。
劉協已然按捺不住心中的喜悅,自董卓禍亂朝綱以來,東奔西逃幾無寧日,後雖返回神都洛陽,但城池卻早已被李傕郭汜二賊毀壞的不成樣子了。城中百姓更是四散逃離,十室九空,百業凋零,實不堪再為都城。無奈之下,隨著他曹阿瞞來到了這許昌城內,變成了那冷暖自知的籠中鳥雀,而來四十餘年矣,無時無刻不在想念著還於洛陽,以慰藉大漢列祖列宗。
而自己也將近天命之年,本以為這一輩子都再也不能夠再返回,如今那曹賊的兒子卻諫言還於舊都,此正可謂天賜良機,怎能錯過?
獻帝情急之下正欲講話,卻忽然看見一旁的曹操似有不忿之意,於是開口道“此等遷都大事,事關國家社稷,不可草率,理應眾卿商議之後方能定奪。魏王以為如何?”
曹操見狀也就不在隱瞞,坦然道之,“回陛下,當今天下軍興日久,民離農畔,父子夫婦,不聽相恤。今北虜縮竄,方外無事,其下州郡,有以寬息。如今天下初定,我朝自當鑄劍為犁,馬放南山,與民修養生息,實不可在此時再損耗民力,還望陛下三思。”
“魏王此言差矣”話音方落,便有人出言反駁。
曹操回首一看,竟是那荀彧荀令君。
荀彧,字文若,現任光祿大夫,有王佐之才,曹操多次稱讚他為“孤之子房”,世人皆稱之為“荀令君”,是平亂天下時曹操最為器重的謀臣之一,但同時也是最為堅毅的“保皇派”之一。
現如今天下已定,他與曹氏已經沒有了共同利益,當然也就開始慢慢走向了對立的道路。
“噢?荀令君有何高見啊?”
只見那荀彧顫巍巍走出群臣隊伍,俯首一拜擲地有聲說道“回陛下、明公,當今天下安定,洛陽自賊子李傕郭汜破城之後已有四十餘年,早已恢復昔日之繁華。諸位先帝陵寢盡在洛陽,我等遷都只需將宗廟朝堂遷於舊都,並不需要耗費過多民力大興土木,又有何不可?況且當今天下大定,還於舊都本是天命所歸,民心所向。萬望陛下三思。”
“愛卿所言有理,只是...”
“荀令君此言大謬”獻帝話未說完便被曹操打斷,“我大漢皇室宗族萬餘人,大大小小文武百官又有數千人,再加上京畿周圍兵士數萬,若要遷都,林林總總需要花費數千萬錢,這些哪一點不是民脂民膏?當下之際,與民修養生息,恢復國力方為首要,而不是所謂的國威”
曹操說完,狠狠的瞪了曹丕一眼,後者見到此景,原本低著的腦袋俯的更低了。
“明公不願遷都,莫不是想著陛下遷都離開魏王發家之地,有其它意圖?”荀彧見此,也不再隱瞞心中所想,只是現如今曹操勢大,還遠不是與其決裂的時候。
“荀彧汝安敢如此狂孛,莫不是疑我曹操有不軌之意否?”曹操聞言臉色大變。
“吾又非魏王腹中蛔蟲,怎知魏王所慮?”荀彧並不勢弱,悻悻說道。
“荀令君所言,臣不以為然”,此時司馬懿奪步而出,“懿以為,一:天下方定,當今首要之際應當恢復國力,民強則國強。二:得民心者得天下,皇帝陛下所居之地便是民心所向之所,正所謂謂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三:魏王對大漢的耿耿忠心天地可鑑,如果魏王想造反稱帝,易如反掌,可還用等到今日?”
“卿等莫吵,卿等莫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