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屬內廷,稅收歸國庫,利潤歸內帑,戶部掌審計……”

天子印璽蓋上,一封聖旨,亦是徹底擬定,只待下發,便正式擁有大恆的法理大義,成為毋庸置疑的制度。

天子靠坐龍椅,目光卻是定格在這封聖旨許久。

一切皆如預想中進展,大恆打天下那些年留下的諸多隱患,亦是在這短短大半年中,便解決得差不多。

而這一封聖旨,自然是代表著引起這場風暴的內廷商行錢莊的未來道路。

依舊歸屬內廷,稅收歸於國庫,但戶部,卻擁有審計職權,即對錢莊商行的經營決策,上繳稅賦利潤等等一切皆有審計之權。

如此,錢莊商行雖屬內廷,但實際上,自然是由內廷與戶部共掌,戶部參與其中,那自然而然,朝堂三法司,便享有監察職權。

當然,這自然只是表面,如此定下制度,也就意味著將錢莊商行正式納入了九品十八級的統治體系之中。

而非以往單純屬於內廷,只是一個大號的皇家產業體系。

而其中相當一部分的職權,也都彌補給了此地軍政分離之策利益受損的武勳。

總體而言,這個錢莊商行的國有金融商業體系,在這一次的風波之後,儼然從皇權獨掌,宦官職權的根本,變成了文武盡皆參與其中,互相制衡,宦官的存在,則和現如今的朝堂一樣,只是兩者之間的緩衝,調和群體。

毫無疑問,這一次,雖未曾解決天子一直以來對國有資產必然糜爛腐敗的心病。

但卻是將宦官尾大不掉的可能性避免,同時也避免了未來後宮藉助宦官影響錢莊商行而干政外朝的可能,也避免了外戚藉助後宮而勢大的可能,同時也很好的避免宦官損公肥私的程度。

好處多多,但顯而易見的是,壞處也多多。

僅僅是文官勢力大漲這一點,就是天大的弊處。

大恆幾乎是全盤接受了大明的一切,縱使他多有改制,但制度的核心,還是大明那一套。

核心是大明那一套,那文官勢大,也必將是必然,文官一旦勢大,那就必然重蹈前明覆轍。

所謂以史為鑑,可以明興衰。

大明滅亡的教訓近在眼前,天子自然是要極力避免重蹈前明之覆轍。

而這一點,不可否認的是,歷史上的滿清,做得極好!

幾乎完美總結了大明滅亡的教訓,針對性的制定了各種措施來避免大明滅亡教訓在滿清上演,並且嚴厲實施,縱觀滿清一朝,若只論對天下的統治而言,不可謂不完美,甚至可以說是青史之最!

縱觀青史,也沒有那個王朝,對天下的統治,能夠做到滿清的地步。

當然,這個巔峰的統治,是寧給友邦,不予家奴,是把歷朝歷代皆高傲的文人士紳,武人將領,乃至天下百姓當做家奴換來的。

大恆為漢人王朝,滿清統治天下的種種有力措施,哪怕再好用,大恆顯然也不可能用。

當然,天子自然也不可能什麼都沒有做,如打壓宦官,限制宦官勢力,如扶持武勳,如改革儒家道統,掌握意識形態的解釋權,如改革財稅,以及如今改革裡甲,增強對基層的控制力,打壓地方士紳……

如改革教育體系,從根源上解決地方染指中樞權利,如禁止官員結黨,禁止官員私下聚會,禁止士子會盟結社……

而經過這大半年的風波,以往的種種隱患解決,大恆的重心,徹底轉入治天下的階段,天下形勢,無疑已經很是清晰。

即,朝堂與地方的文官體系,已然徹底恢復正常。

文官牧民,武勳掌軍,內廷為緩衝調和。

軍政已經分離。

大恆原本畸形的統治體系,已然恢復正常,統治秩序,也已經步入了正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