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百武勳家族,其中已經入軍的子弟,多達數千,更別說與武勳將帥關係牽扯之人,更是數不勝數。

此番變化,自然瞞不過天子,在一開始,天子就對此極為重視,親自把控將士調配。

相比對軍隊的重視,天子對武勳子弟的重視,亦是一點都不弱絲毫。

在這些年特殊的統治環境下,哪怕這些年軍與政,皆多有改變,哪怕這種改變,依舊還在持續,且註定還會持續很久。

但很是清晰的一點,那就是武勳將帥的權利傳承,必然會根深蒂固,這一點,雖與武勳爵位世襲有相當大的關聯,但哪怕把這種關聯去除,這種根深蒂固,也不會減弱太多。

武勳將帥們所擁有的權利,必然會傳承給他們的下一代,唯一的不同,就是這個權利,減弱與否,增加與否,總體的大勢,只要大恆還存在,就不會有太大變化。

如此之下,很是清晰的一點,那就是當下的這些武勳子弟,在未來,在大恆軍隊的權利體系之中,必然會佔據極大的位置。

培養現在的武勳子弟,就是在培養未來大恆軍隊的掌權存在,也就是在給大恆軍隊,增添更強力的新鮮血液。

事關未來,事關天子的三代之治,天子又豈會馬虎。

但同樣清晰的是,事關大恆國運存亡的舉國之戰,也同樣容不得絲毫馬虎,絕不可能因為了培養武勳子弟,而讓征伐之軍出現意外。

天子對武勳子弟的培養雖極為重視,甚至從幼時就進行管制培養,但不成器的二代,也絕不在少數。

平日承平之時,天子也可以不介意,保持些許寬容,讓其靠著父輩餘蔭在軍中混著日子,鍍著金,但這一戰,不成器者,天子顯然不會讓其混入其中,壞了國之大計。

武勳乃至權貴子弟,誰堪用,堪大用,誰可培養,可用心培養,誰是廢物,是渣子,天子心中,自然也都有衡量。

武勳子弟的調動,對天子而言,倒也還不算什麼事,一道旨意,便足以完成,但武勳將帥的安排,顯然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戰功為王的觀念下,各方將帥請戰之奏,早已堆滿了天子的桌桉。

四路大軍之主帥位,母庸置疑的便是定,遼兩位國公,必然會佔據兩位。

天子雖未表露御駕親征的念頭,但中軍之主帥位,在天子沒有表明態度前,哪個將帥敢來爭一下,這已是政治問題。

主帥之位有顧忌, 不敢爭,但數十萬大軍,可不僅僅只有主帥位。

如先鋒這般職位,若是出彩,某種意義上而言,其功勞,可不比主帥要少。

爭!

大恆的武勳將帥們,在這種沒有顧忌的事情上,可沒有什麼猶豫。

而對天子而言,人事任命,軍也好,政也罷,早已過了當年唯才是舉的年代。

亦或者說,唯才是舉,只是人事體系之中的一部分,更多的,是政治權衡。

天子不可能坐視某一個派系的權勢無限擴大,若非必要,也不可能坐視某一個派系衰落,乃至亡滅……

此番大戰,自然自然如此。

各部將帥,人事之任命,亦是要在保證戰鬥力的前提下,儘可能的維持武勳之平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