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一十七章 官(第1/2頁)
章節報錯
天子逗留遼省數月,遼省大半官員,幾乎換了個遍,時至天子之駕再次啟程,在這遼省,戴枷辦公的官員,依舊不在少數。
天子之肆意,無疑算是忙壞了朝堂中樞。
毫無疑問的一點,那就是當前的大恆科舉選材體系,是遠遠滿足不了大恆當前的統治體系。
統治體系的下沉,帶來的,便是驟溫和的海量官員,但就是如此,大恆的科舉體系,亦是未曾完全運轉起來。
正常而言,若是缺官,自然是保持正常的科舉節奏,同時多開恩科,亦或者從吏部待選之官中選取賢才,如此當為正道。
但對大恆而言,亦或者對天子而言,這顯然不符合當前打壓改造士人的趨勢,更不符合當前教育體系改革及選材體系的改變。
故而,時至當前昭武十年,大恆也才開了兩次科舉,保持著四年一次的節奏,再缺官,也不變絲毫。
在曾經,大恆缺官,自然是多有從吏部待選之官中挑選,但隨著矛盾愈發尖銳,這一舉措,亦是如潤物無聲一般,慢慢在大恆的選材體系之中減弱存在感。
事實上,在經歷了當前大規模的武轉文,至當下,大恆的中上層官員,已然不缺。
大恆缺的,是統治體系下沉,裡甲改制之後的底層官員。
而這,與傳統的科舉選材,無疑是背道而馳。
科舉取進士,進士者,在前明,最低都是七品知縣,一甲者甚至直入翰林,為部堂之候選之臣。
縱數前明數百年,一甲進士者,官途只要未夭折,最終,幾乎都是朝堂之部堂重臣。
而在當下,裡甲改制,統治體系下沉,官員直至最底層,顯然與金榜題名的升官發財格格不入。
如此之下,缺官,這個缺字,顯然不是單純的缺。
故而,在多年之前,將士轉業條例便隨之推出。
從最初軍齡滿九年,到現如今軍齡滿十二年,亦或者立下大功,凡軍中將士,指揮使以下者,皆可申請轉業之地方任職為官。
如此,幾乎是完美的嵌和了當前的裡甲改制之變化。
哪怕轉業制度從當初草創,到現如今實施多年,已是愈發嚴苛,但每年都還能給各地提供數百上千名合格的基層官員。
畢竟,大恆軍中,政治教育,向來都是重中之重,讀書識字,亦是常態化的教育。
哪怕達到了轉業條例的要求,也會安排至民科院進行為期一年到三年不等的培訓。
如此,只要以制度監督壓制人心,基本上都能極好的勝任本職,替大恆的統治體系下沉添磚加瓦。
但這一切,顯然都只是一個迴圈,天子在遼省的這番屠戮,如此多的官員缺失,顯然非是一時半會能夠補齊。
而在這個環節之中,最為嚴苛的一處,莫過於吏部選官的制度。
自前明崇禎帝駕崩後,吏部天官,便隨之空懸,一直為天子親自掌控,哪怕至今昭武十年,大恆的吏部,依舊只有左右侍郎,而沒有尚書存在。
大恆文武的任何一個任命,哪怕不需要天子批准,也需要呈至天子審閱。
如此集權的人事制度,帶來的,自然就是人事升遷調動的緩慢僵硬。
當下遼省官員空缺,亦是如此原因。
儘管弊處很是明顯,但哪怕至如今,天子也依舊選擇了漠視這些弊處。
天子寧願接受人事升遷調動程式緩慢僵硬,也不願讓士人坐大,黨派再現。
當然,最為重要的一點,莫過於這般人事程式,才是最符合當下大恆政治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