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方爭霸,大恆居於外,是拉攏,還是打擊,亦或者離間,這可比針對蒙古這一個整體去分化離間,無疑是要容易得多!

在察覺到了這一點後,天子亦是第一時間便派快馬加急聯絡趕往西北及蒙古的大恆使團,改變其使命,分為三大使團,分別朝蒙古,和碩特部,準葛爾三大部而去。

大恆這個漁翁,在這般局勢之下,是不當,也得當了。

草原局勢的演變,也和大恆文武預想之中的那般,隨之演變起來。

整個草原的局勢,顯然無比之錯綜複雜,三方實力最強的,自然莫過於林丹汗統轄的漠北漠南蒙古。

但顯而易見的是,面對大恆的重兵囤積北疆,以及大恆在漠南的攪風攪雨,林丹汗哪怕心再大,也不敢挪用囤積在漠南的重兵。

林丹汗的絕大部分實力,事實上,都被大恆牽制在了漠南,能夠抵擋以準葛爾為首的西北三大部之力量,太少太少。

故而,這場戰爭,明面上實力最強的林丹汗,反倒是打得最為艱難的一個。

而西北四大部,其中最強的,自然是和碩特部,但面對其他三大部聯合,和碩特部也是有心無力。

再加之大恆在西北邊陲,亦是動作頻頻,而和碩特部,又與大恆邊陲接壤,如此之下,和碩特部,也是面臨著與林丹汗一樣的局面。

如此之下,顯而易見的是,反倒是以準葛爾為首的西北三大部,實力最為強勁,但不可否認的是,準葛爾三大部,也是腹背受敵,和碩特部,林丹汗之蒙古,皆是其敵。

三方勢力皆不遜色,但三方勢力,在這場戰爭之中,皆是顧忌重重。

當然,如此顧忌之下,最受利的,莫過於以準葛爾為首的三大部。

他們,才是規則的打破者,是秩序的破壞者,更是利益的掠奪者,而他們利益侵犯的物件,便是和碩特部與蒙古林丹汗。

而和碩特部與林丹汗之蒙古,又皆因大恆之在與其接壤處的重兵囤積,動作頻頻,而不敢用全力對付他們。

如此之下,也就造就了準葛爾三大部的近乎肆無忌憚,東進草原之後戰爭之中的勢如破竹之景!

毫無疑問,若局勢一直這般持續下去,說不得,還真能讓準葛爾部利用大恆對和碩特及林丹汗的牽制,在草原成就一番霸業!

而大恆,則被準葛爾三大部利用,成了鑄就準葛爾部霸業的最大助力!

故而,在明悟草原之形勢詳情後,察覺到了其中緣由後,大恆中樞,立馬以八百里加急的速度,將趕赴草原的使團叫停。

同時,再由鴻臚寺組織使團,奔赴西北和碩特部,按天子之意志,使團的意義,便是在於向和碩特部表達大恆的“善意”,讓和碩特部臣服於大恆的宗藩體系之中。

如此,大恆可給予和碩特部支援,同時免去其後顧之憂,讓其可以專心對“外”!

而原本計劃前往蒙古及其他三大部的使團,也被叫停,直接召回。

局勢很清晰之後,如何利用這局勢,為大恆謀得最大的利益,才是最重要之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