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放眼天下,新學,或許還只是一棵小樹苗,大環境依舊還在緩慢至極的改變著。

但若只看這皇城腳下的這一片土地,新學,已然極為昌盛。

甚至,後世歷史上第一次工業革命的雛形,已然在這片土地上萌芽!

畢竟,在後世歷史上,第一次工業革命的標誌,便是在於蒸汽機與紡織機的應用!

而在京城腳下這數府之地,蒸汽機也好,紡織機也罷,在政策的扶持下,都已投入了大規模的應用。

雖說也有政策扶持的原因,但市場的選擇,也佔比極高。

若是用後世對第一次工業革命的定義,完全可以說,現如今的大恆,已經半隻腳邁入了工業革命。

之所以說是半隻腳邁入工業革命,自然是因為市場的畸形化,即思想的大環境還有待改變,以及若是沒有政策扶持,還能保持良好的市場生產力需求,這才算是完整的踏入了工業革命。

而如今的大恆,嚴格而言,這一切,大都靠天子近乎一意孤行的支撐著,顯然極為不正常。

只有什麼時候,不需要天子去刻意扶持,大環境便已接受了這一切,乃至迎接了這一切,那,天子對天下的改造,才算是真正成功了。

而這一點,縱使這麼多年過去,進展,也依舊極其緩慢,依舊也還是一個潛移默化的過程。

在工科院巡視一圈,對新學的發展,以及工科院的研究進展有了親眼目睹的詳細瞭解後,天子才再次回到宮中。

草原的動盪,顯然也非是一時之功,一時半會,也難有太多有用的資訊傳至京城中樞,當然,最重要的便是,大恆雖做了戰爭準備,但戰略定策為坐收漁翁之利,不到萬不得已,顯然不會參戰。

故而,無論是天子,還是文武重臣,雖說重視草原之變,但只要一日沒有真正開戰,大恆的重心,便還在於內政!

時至昭武八年,大恆的財稅土地改革也已到了第七個年頭,整體的秩序框架,早已鑄就,深入細緻的執行,早已貫徹到底,剩下的,也只有一如既往的堅持。

在這份堅持下,大恆的財稅收入,在這些年頭,幾乎是年年躍遷增長,這份財稅收入的增長,也正是大恆這些年這麼多國家大策的根本支撐。

如已經開始了數年的遷徙之策,時至如今,已然遷徙了近五十萬百姓至遼省,再加之這些年對朝廷對遼省制定的種種幫扶之策。

如遷徙之民,無論是官方組織遷徙的也好,還是民間遷徙而來的也罷,官府皆分發土地,農具,糧種,及前一年的物資補貼,且前三年免除農稅徭役。

以及大恆天下獨有的生育獎賞之策,只要是遼省之民,生得多,不分男女,每年皆會發放錢糧補貼,直至十四歲。

在這種種政策扶持之下,遼省之民,也從最開始不到三十萬人,在這短短几年時間裡,暴增至現如今的近一百五十萬人口。

而遼省,嚴格而言,才算是大恆真正的根基底蘊之地,當年平定後金,數十萬大軍在遼省屠戮近一年,將遼省所有的秩序盡皆破碎,便直接開始了財稅土地改革的秩序。

底子鑄得牢靠,也就意味著秩序穩定,放眼大恆天下,也可以說是改革秩序貫徹得最為徹底的一個省份。

遼省依山靠海,除了天氣寒冷以外,只要開發得當,便可以算得上是不遜色於任何天下糧倉之地的肥沃,再加之依山靠海之特殊地勢,在如今海運發達的情況下,商業也頗為繁榮。

如此之地,人口這個唯一的短板被慢慢補齊,帶來的,便是農商全面發展,儼然有成為北方糧倉重地,以及財稅大省的驅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