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六十五章 天子的決勝之機(第2/2頁)
章節報錯
同時毀其史,滅其文,再擇官員學子行教化,進行潛移默化的同化。
這一切,相比較在雲貴之地的束手束腳,在北疆以及西北,自然是肆意得多。
當然,同化的最根本要素,便是耕地,只要能夠種地,那漢民就能紮根,能紮根,那隻要軍力能夠保證漢民的紮根生存,同化,最難的一點,就便已達成。
顯而易見,這個同化,侷限極大!
最根本的要素,便是可供耕種的土地,而這一點,目前侵蝕經營的河套地區,以及西北藏地,大恆的步子邁得小,且靠近大恆疆域,這些地方,可供耕種的也不在少數,這個策略,自然有效。
但不管是浩瀚草原,還是西北藏地,距離大恆疆域越遠,可供耕種之地,就越少。
《諸界第一因》
甚至,絕大部分地方,都不適合農耕屬性的存在。
不適合農耕屬性存在,那就意味著漢民根本無法保持本身文化屬性存在,強行遷徙,最大的可能就是被異族同化。
這也是為何這麼多年,大恆在草原及西北,一直是磨磨蹭蹭,未曾對草原有大動作的根本原因,雖然也是有為了國內發展穩定的因素,但這也不是絕對。
草原的騎射,對如今大恆的火器軍團,早就不是威脅,不管是從前與後金的戰爭,還是與蒙古的戰爭,都證明了這一點。
哪怕只是燧發槍時代,草原騎射稱王稱霸的年代,也已經過去了。
而支撐戰爭的錢糧,這些年,大恆京城的儲備糧,已然足以讓整個大恆百萬大軍,吃上五年之久!
而農稅的糧食,每年還源源不斷的從各地運至京城,雖說每年皆會在各項大策之下,消耗極大的一部分,但在如今的財稅土地改革之下,進賬也越來越多,大恆也勉強可以說是家有餘財了。
同樣顯而易見的是,只要不能將草原納入統治體系,那草原,就一直會是威脅。
大恆武勳,對草原的態度,是削弱分化,等待決勝之機,再一戰盡全功,就如歷史上的各個昌盛時代一般,徹徹底底的犁庭掃穴,封狼居胥!
天子雖也贊同這一點,但天子更傾向的卻是……
若有朝一日,一條軌道,能從大恆直通草原腹地,一輛蒸汽火車,能在短短几天內,從大恆,直入草原。
那不管是什麼問題,都不會再是問題了。
天子心中最大的期待,也莫過於此。
故而,這些年,對西北也好,對草原也罷,皆是按大恆文武的決策而行,天子幾乎未曾有過干預,只是徐徐圖之,等待著所謂的決勝之機。
而這個決勝之機,若在戰略形勢上看,自然是草原與西北削弱到一定程度,便是武勳所暢想的出兵決勝之機。
但在天子心中,這個決勝之機,卻是生產力的革新!
兵家之術的決勝之機,在於戰爭本身,只是治標之術,而生產力的革新帶來的決勝之機,那便是降維打擊,也就意味著,打殘草原之後,可以嘗試著自古未有的將草原徹底納入統治,是完完全全的治本之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