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六十四章 天下穩定的核心要素 (4000)(第2/3頁)
章節報錯
聞此言,李若鏈頓時眼前一亮,這一點他竟然差點忘了!
隨即,立馬朝身旁的錦衣衛使了個眼色,這才與徐楓,並肩而行,沿著陰暗的樓梯,朝著詔獄外而去。
京城之中,因這一場刺殺而引起的風波還在蔓延,朝野市井,皆是議論紛紛,錦衣緹騎四處,亦更是證明了這場風暴,估計不會小。
外界動盪,而一切的源頭,李修卻早已將此事拋之腦後,御駕親征一年有餘,一年多時間,中間發生了這麼多事情,朝政事物積累且不說。
最最重要的,因壽王之亂以及改革引起的朝堂及地方官員空虛,儼然是迫在眉睫的事情。
如今之大恆各省,儼然三種統治機構並存。
一是傳統的文官治國,二則是各地實土衛所,鎮守治理一方,三則是各大邊鎮,軍政一體,以將帥統領軍隊,治理地方。
在他刻意的打壓之下,傳統的文官治國體系,影響力已是降到了最低,這也是為何遼東改革訊息傳開後,整個大恆天下,除了江南失控之地外,其餘各地,大都是雷聲大雨點小的最重要原因。
畢竟,要反抗,總得有力量反抗吧。
一無兵,二無權,三無外敵相助,甚至連商業,都在內廷直屬的那已然堪稱龐然大物的錢莊商行轄制之下。
連慣用的囤貨居奇,低買高賣,從而攜裹民意,威壓官府的伎倆,都弄不出什麼風波。
如此之下,他要處理的,便是進一步對大恆的前明舊臣,進一步分化。
拉攏順從者,打壓頑抗者,逐步肅清文官的這個統治體系。
在未來,治國,必然還是得靠文人。
文武之間的關係,是制衡,任何的一家獨大,都是畸形的存在。
如現如今的軍政一體,雖在他的手中,是加強了他對各地的掌握,但如此下去,要不了多少年,藩鎮軍閥,便有了雛形。
完全可以說,現如今他倚仗的根基,繼續成長下去,不及時扭轉更改的話,要不了多少年,就會成為整個大恆天下最大的威脅。
當然,至少現如今,他在軍中,還是有著絕對威望,如陝西三邊總督,以及京城三邊總督,兩位堪稱大恆最大的“藩鎮首腦”,他一紙令下,便改調他處。
這兩處個大恆最大的“藩鎮”,便被直接拆分,顯然,他也不會再設總督之人了。
當然,如今之大恆,在改革這種違逆天下人心的大策之下,他的可用之人,可以說是降到了冰點。
如此,他自然不可能自廢武功,倚靠軍隊維持強權這種局面,還是得繼續保持下去。
只不過,是由“大藩鎮”,拆分成“小藩鎮“而已。
待未來,改革貫徹落實,天下人心穩定,再慢慢的扭轉改變這軍政合一帶來的弊病。
最終,待達到傳統的穩定局面,一代盛世,自然也就出現了。
思緒流轉之間,李修似是想到了什麼,卻是突然自嘲一笑。
他一直不喜滿清,但如今,他的統治之路,卻和滿清,並沒有什麼區別。
滿清以女真起家,以小族統治大族,族群的差異之下,再加之女真被刻意拔高的地位,滿清皇帝,天然就擁有了一個極其可靠的基本盤。
不管是為了族群,還是為了地位,女真人在這漢土之上,在這滿天下漢人環繞之間,在這清晰至極的滿漢之分上,自然都會緊緊的擁護在滿清皇帝身邊。
極力擁護維持著滿清皇帝的權勢地位,維持著滿清的統治,如此,他們的地位權勢,才能繼續保持下去。
再加上滿清八旗最初的赫赫軍威,那無人可擋的威勢!
這也是為何八旗馬踏中原,留下無數血腥與慘絕人寰,依舊能讓天下人老老實實跪下唱征服的原因。
如此一個牢不可破的基本盤,自然足以支撐雍正的新政改革,當然,這也是哪怕英明如雍正,對腐朽的旗人,都沒有動太多手段的原因。
原因無他,他的統治根基,滿清的統治根基,是旗人!
而他如今走的路,事實上,和滿清並沒有什麼區別。
他的基本盤,是武勳!
只不過不同於滿清的是,滿清的基本盤,旗人,只要刻意保持滿漢之分,再保持旗人與漢人的地位差距,在族群的差異之下,滿清的這個基本盤,就不會變色,哪怕再腐朽,哪怕內部有差異,也始終會緊緊環繞在滿清皇帝身邊,為滿清皇帝的統治根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