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二十二章 一念定國運!(第2/3頁)
章節報錯
隱約之間,甚至這房間裡都可聽到隱約的浪潮湧動之身。
事至如今,無論是內氣,亦或者氣血,皆以達到了巔峰,在尋不到前路的情況下,李修能做的,就是一點一點的讓氣血與內氣,更為渾厚,更為精純,底蘊,更加堅實。
等到將來尋得前路之時,能夠更為輕鬆順利的踏上去。
有著系統這般逆天的存在,他實在不甘心,自己這一生,最終的命運,會和世人一樣,最終都脫不開黃土一捧。
約莫一個多時辰,李修才緩緩睜開雙眸,習慣性感受了一下身軀之中的微小變幻,李修才緩緩起身,盡直朝房門外而去。
而此時,在門外,卻是有一親衛士卒佇立已久,見李修走出,亦是連忙上前:“將軍,遼東急報。”
聞此言,李修步子驟停,一把接過士卒遞來的軍報。
片刻之後,李修才將這封軍報放下,沉吟一會,步子邁開,便朝僅僅一牆之隔的書房走去。
如今之遼東,所謂局勢,已然很是清晰。
久攻山海不下,再加之大明內亂漸平,代善與袁崇煥,也不得不將戰略大策,由山海關轉向其他方向。
而遼東之地,遼東走廊被堵住的話,後金遼賊的出路,也就只有草原了。
但顯然,在出兵草原之前,代善與袁崇煥,還是不可避免的將目光放在了朝鮮。
或者說,想要徹底平定後金後方這個跟隨大明搗亂的朝鮮,將其納入統治,以絕後患的同時,充實底蘊。
輿圖之前,李修之目光,已然定格在那朝鮮之地上。
這個時代的朝鮮,完全可以說是一個縮小版的大明,無論是制度,亦或者禮儀,文化,一切的一切,皆是向大明看齊,甚至都有朝鮮學子參加過大明的科舉。
在歷史上,明朝滅亡之後,朝鮮縱使被後金鐵騎踐踏,也依舊堅守明制,明禮。
如此,毫不誇張的說,這個時代的朝鮮,已然完全被中原文化圈所同化。
這也是為何朝鮮一向對後金不善的原因,不僅僅因為後金是宗主國大明的生死敵人,更是因中原儒家文化的薰陶,對後金這種窮山惡水出來的野人,保持著文化人的高傲,對其極為不屑,視為蠻夷。
如此種種之下,朝鮮,對大明,自然是言聽計從。
事明如視父!
這五個字,便足以說明一切。
而如今遼東形勢,朝鮮起的作用,雖然談不上至關重要,但無疑也是戰略封鎖中頗為重要的一環。
如今後金遼鎮入侵朝鮮,大明自然不可能置之不理。
但……
於後世穿越而來,李修自然不會和歷代中原統治者以及士大夫那般,認為朝鮮貧瘠,遠離中原,統治成本太大,如同雞肋。
大航海的時代已經來臨,在未來,只要人類的步伐,未曾脫離這片土地,這個星球,海洋,便是必定的未來。
朝鮮,位處渤海,比鄰神州,如此重地,不在事實統治範圍之內,給這片土地上的人們,帶來了多大的威脅,造成了多大的浩劫,在未來的歷史之上,已經是上演得清清楚楚。
而為藩國,縱使如今事明如視父,但隨著時間演變,總有反覆之時。
但若取之,徹底納入統治,以朝鮮如今和中原完全同根同源的文化,定可輕而易舉的徹底融入到華夏文化圈,成為神州的一部分。
那,反覆的可能性,無疑降到了最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