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這未在計劃中的一曲,無疑是讓午門城樓之上的百官及太后皆有些措手不及。

禮部制定的獻俘儀式,完全按照禮制規劃,可絕不會出現這種曲目。

群臣竊竊私語,議論紛紛,向來極少在群臣面前發表意見的周太后,此時卻是緩緩出聲:

“國事艱難,紛爭不止,陛下雖年幼,但多多接觸兵事,亦是一件好事。”

此言一出,群臣議論頓時戛然而止,秦公如此做了,太后還沒意見,他們再多說,那就是閒的沒事幹找抽了,

“秦公為帝師,有教導天子之責,此舉亦是正常。”

這時,突有一大臣不痛不癢的說了一句,頓時讓城樓上的氣氛凝固到了極點。

秦公為帝師,早已是眾所周知之事。

但,眾所周知歸眾所周知,縱覽大明數百年,乃至縱觀青史,歷朝歷代,武人為帝師,又曾有過幾次?

屈指可數,亦是絲毫不為過!

更何況,還是在天子遠未到出閣讀書的時候,便已成事實上,以及名義上的唯一帝師,從幼教導!

此等事情,對滿朝文官而言,無疑是一件極其打臉的事情,可縱使再打臉,如今這局勢之下,他們也只能憋著,

如此無奈至極的恥辱,又有誰會閒的沒事拿出來打自己的臉。

眾所周知,亦是變成了心照不宣的默契。

毫無疑問,這一刻,不少大臣看向那愣頭青的眼神,皆是有些不善起來。

而孫傳庭,此刻卻是眉頭一皺,愣頭青不可怕,但,若是有人借帝師之事搗亂……

思及至此,孫傳庭神色亦是凝重了一些,深深的看了那愣頭青一眼,心中亦是決定,等會絕對要好好查查這愣頭青的底細。

局勢好不容易才平定一些,大朝堂中樞,可不能再亂了。

城樓上心思各異,而此時,在城樓之下,李修卻是和出征之前一樣,策馬飛奔,懷抱著小天子,共同檢閱有功之臣。

一場獻俘儀式,封賞大典,亦是在李修這位秦國公的特立獨行之下,猝不及防的開始,亦是猝不及防的結束。

和以往一樣,李修對有功之人,向來大方,此次大戰,雖看似取得勝利的,只有陝西之戰,也遠不及當初橫掃漠南漠北,兵臨遼東的那般輝煌,但實際上,靖武元年的這一戰,或者說,遍及天下的紛爭,影響亦是遠比當年那漠南漠北大捷,要深遠得多。

山海關登萊鎮的攻守之戰,江南的混亂交鋒,邊疆的對抗蒙古入侵,陝西的鎮壓賊亂…,天災不斷,經濟政治輿論一片混亂……

一切的一切,造就了歷朝歷代,都未有過的內憂外患……

而這一戰雖未徹底勝利,但,階段性的勝利,亦可以說是一場縱觀青史,都罕見的輝煌!

逆天下大勢而行,扶大廈將傾,挽狂瀾於既倒,此等功勞,有多輝煌,滿朝諸公,自然是心知肚明,李修送至朝堂的封賞名單,幾乎沒有任何異議的迅速透過。

就連一向吝嗇的戶部,都抽調了二十多萬兩白銀,以及數額不菲的物資作為封賞之用。

工部更是將皇城腳下本隸屬工部的一片房屋,皆是修繕一新,也拿來出來作為封賞。

如此,倒是讓李修頗為詫異,但詫異歸詫異,送上門來,李修自然照收不誤,皆是如數封賞下去。

封爵,升官,賞銀,賜物……

一切的一切,亦是在這場封賞大典之後,被極速貫徹落實。

再加之李修掌軍之後,就定下的每逢戰後,人人有賞之規矩。

李修麾下,遍佈大明的數十萬大軍,亦是陷入了徹徹底底的的狂歡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