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場波及整個遼東的大戰,亦是隨之開始!

漠南草原,蒙古鐵騎奔湧,飲馬遼河,眺望後金。

毫無疑問,蒙古,就是一頭兇狠殘忍的野狼,只不過漠南漠北兩戰,震懾住了這頭野狼,給這頭野狼,戴上了一根韁繩!

如今,在那橫掃草原的赫赫兵威之下,蒙古,也只能任由李修驅使。

而在山海關,大軍東出,直逼遼東走廊的第二座重鎮,廣寧!

而東江,則是大軍的第一先鋒,舟船橫列,早已是直插後金腹地。

登萊鎮,渤海之上,戰船林立,水師陸戰,亦是在盧象升的統率下,兵分兩路,策應朝鮮的同時,亦是從那漫長的海岸線,騷擾著後金與遼鎮聯軍的後勤補給線。

在如此多方夾擊之下,後金與遼鎮聯軍,在戰爭一開始,便淪入了絕對的困境之中。

誠然,如今的朝鮮,是極為羸弱。

但,再怎麼羸弱,跟隨大明學了兩百多年的朝鮮,該有的,也都有。

當然,最重要的便是,朝鮮的底氣,很足很足。

在以前,被後金欺壓,朝鮮是敢怒不敢言,畢竟,宗主國大明,似乎並不怎麼給力。

可現如今,後金都被宗主國欺負到了這個地步,朝鮮哪裡還會懼怕這群他們鄙視已久的蠻子。

更別說,還有大明的全力支援!

效仿大明秦公,決一死戰,將後金蠻子葬送朝鮮的言論,從一開始便充斥了朝鮮的朝野民間。

當然,這也不是一腔熱血下的痴心妄想,誰都看得清楚,只要朝鮮抵擋住了,哪怕擋得再艱難,隨著大明其他各個方向的戰事進展,哪怕只有一個方向有突破,這支後金聯軍,便是危矣!

朝鮮,搞不好還真能鑄就不世之功!

建不世之功,這個偉願,誰又會沒有!

朝鮮,自然不乏心懷壯志之人。

於是乎,朝鮮,亦是少有的上下一心,誓死抵抗著後金聯軍的入侵。

儘管,這個抵抗,並沒有太大作用,後金聯軍,依舊是勢如破竹,戰果不菲。

但,後金的勢如破竹,戰果不菲,也就只有在朝鮮了。

其餘各個戰場,皆是以偏師對大明主力,要麼敗績不斷,要麼就是苦苦支撐,求援軍報,一封接一封的發來。

更別說,還有登萊水師神出鬼沒,剿殺突襲之術,都快玩出花了。

在這般惡劣局勢之下,這場聲勢浩大的出征,結局儼然已經註定。

崇禎三年十一月下旬,在四面合圍的打擊之下,後金聯軍被迫回師。

但這場戰爭,或者說,遼東的戰爭,卻遠遠未曾結束。

山海,登萊,東江,漠南,皆是在李修的調動之下,一點一點的給遼鎮及後金放著血。

若說,崇禎二年李修發起的那一場大戰,標誌著大明由戰略防守,試著轉向了戰略進攻。

而漠南漠北之戰的結束,則意味著,大明已經將戰略主導權握在了手中。

而遼鎮兵變,山海關之亂,則可以看做後金想要奪回戰略主導權的一次反擊。

顯然,後金及遼鎮,失敗了。

而之後,自然轉入了戰略相持期。

而這一場由後金遼鎮發起的平定朝鮮之戰,這一場虎頭蛇身的戰爭,則顯然清晰顯露,後金遼鎮,已經完全無力在這個戰略封鎖合圍圈之下,採取任何攻勢。

這……

無疑標誌著,後金遼賊,已經徹底喪失了對大明的戰略主導權,甚至,連戰略相持都做不到。

從此,只能轉向被一刀一刀放血的漫長戰略防守期!

經濟軍事雙重封鎖打擊,苦寒的遼東大地,甚至連自給自足,都是個問題!

如此,遼鎮,後金的未來,似乎已經很是清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