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李修的一道軍令而下,剛出京城不久的大軍,便分別在二娃子與周遇吉的統領之下,浩浩蕩蕩的分兵而去。

與此同時,數名騎兵亦是快馬趕回京城,將李修對蒙古局勢的看重轉達給已經提督東廠的曹化淳。

而李修自己,則率領著剩餘大軍,依舊不緊不慢的朝預定區域而去。

正所謂天高任鳥飛,不在被侷限在金臺坊那個一個封閉的大營之中,李修亦是暢快許多。

當然,他自然也閒不下來。

勇衛營自天啟帝下令重組以來,其目的,便只是作為天子親軍所用,而為天子親軍,駐守與皇城腳下,其建軍宗旨自然是以步戰為主。

騎兵雖有,但也不過數百騎,作用也只是作為傳令以及斥候偵查所用。

而自李修掌權勇衛營後,明悟未來局勢,自然不甘心勇衛營只是一支單純的守衛部隊。

在這個時代,一支軍隊,要想具備凌厲的進攻能力,騎兵,自然是必不可少。

在這般考慮之下,李修亦是極力推動勇衛營騎兵的建設,對如今的大明而言,若是一下子要弄幾萬匹戰馬,那自然不是一件容易之事,但弄個數千匹,也不算一件難事,甚至都不需要經過外朝,內廷御馬監便可湊個七七八八。

於是乎,隨著朱由檢的一聲令下,四千餘匹戰馬,便經內廷御馬監調集,送到了勇衛營。

而戰馬一到,李修立馬就在勇衛營內改組了一支騎兵營。

一人雙馬,兩千餘騎兵,為了給這支騎兵尋找一個合適的操練之地,李修還特意在京城西郊皇莊之中弄了一塊地,作為騎兵操練之地。

距現如今,這支騎兵營,成軍也不到兩月時間,建制初成,自然也談不上什麼戰力可言。

但如此難得出徵之機,李修自然不會將這支騎兵營丟在京城,更何況,別的不說,光是這長途行軍,對這支新建不久的騎兵,就是一個很好的鍛鍊。

行軍途中,種種軍規制度約束之下,李修對手下的這支步軍,倒也放心得很,再加之對後金進軍蒙古的猜想,也讓目前的李修將絕大部分注意力都放在了這支騎兵營上。

騎兵兩千有餘,建制早已齊全,兵將也都是從勇衛營中抽調善馬之士,故而紀律體制這方面,倒也無需記住太過操心。

如今的重心,自然都放在了對騎兵戰法的操練之上。

騎兵之戰法,自古至今,經過無數戰爭的催化,早已演變出了一套極其成熟的體系。

偵查,騷擾,截擊,分割,衝鋒,撤退,包圍,奔襲……

一支精銳的騎兵,在這個時代,對一場戰爭的作用,甚至可以說是決定性的。

當然,要想編練出一支精銳騎兵,也絕地一件容易之事。

如今勇衛營雖只有區區兩千騎兵,但這兩千騎兵的花費,卻堪比近萬勇衛步軍!

人的吃喝尚且還好,但戰馬的供養,卻絕對談得上金貴,甚至可以說,這個時代百分之九十的人,都沒有戰馬吃得好。

再加之騎兵配套的甲冑兵刃,一切加起來,消耗的資源,真可以說是海量。

而這些,還只是編練騎兵的基礎。

騎兵的操練,還是一個無比漫長的過程。

就如現如今勇衛營這支騎兵營一般,成軍兩月,且還都是久經操練的精銳將士,如今也只能談得上是一支騎馬的步兵,距離一支真正的騎兵,還有極其漫長的一條路需要走。

若是在平日,李修自然無需急迫,他有大把時間來打磨操練這支騎兵營,但現如今,得知蒙古之態勢後,出於對未來的擔憂,李修也沒有時間再去讓這支騎兵營按正常節奏成長了。

特殊時期,當行特殊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