於是乎王城這邊還沒修建,許多部落的房子都還沒建好,巴族定居的這一片地方就變得異常熱鬧起來,簡直就成了新聞匯聚地和聊天交流的不二場所。

徐晨從巴族回來之後在主院定居下來之後,每天也被這些來往參觀打招呼的人弄得是哭笑不得,不過他也喜歡這種熱鬧氣氛,因此每天早晚都和不同部落的人一起來往。

為了建造新的浮橋,徐晨專門在北岸拱火族碼頭附近搭建了一座涼棚,開始籌備打造單體木船。

浮橋只要造的好,其實也能抵禦較大的洪水。

只不過對浮墩和連線和固定材料的要求很高。

眼下徐晨能用到的只有木頭和繩索,因此這種浮橋最終能夠抵抗多大的洪水衝擊他毫無把握。

但他知道,用船做浮墩肯定要比用圓木做浮墩的承載力和穩定性好的多。

就算不能抵禦夏季最大的洪水,但至少春秋兩季能夠扛過去。

只要這種浮橋建造成功,那麼全年最多也就兩三個月兩岸通行比較麻煩一些而已。

而雨水最多的盛夏,實則各部落之間的來往也會非常少。

一是氣候炎熱多雨,來往不方便。

二是毒蛇毒蟲野獸橫行,也不是很好的出門時節。

因此夏季兩岸就算沒有橋樑,實則也影響不大,反正幾乎什麼事都幹不了。

巴族幾位木匠眼下已經先後打造了七艘木船,前兩艘都是實驗性質的,眼下都已經沒用了,丟在巴族河口當漁船,另外去年九月參加故母節打造的那三艘載十人的木船,一直都是主力運輸船,後來徐晨冬天到拱火盆地主持建造定居點和各種作坊,幾個木匠在家又打造了兩艘木船,船體更大一些,但也只能坐十多個人。

而最大的這艘已經成了徐晨的主力旗艦,這次來坐的就是這艘。

眼下因為榫卯、膠水等拼接工藝粗陋,因此徐晨造船的時候,都是以原木大小來確定船的大小,每一塊木板,都是以通木為板,除開兩邊拼合之外,兩頭是不做任何拼接處理的。

因為接頭越少,意味著縫隙越少,漏水的可能性也就越小。

有了這七艘大大小小的木船積累的經驗,眼下徐晨要打造的單體浮墩就毫無難度了。

這些作為浮墩的木船隻需要做成一個船的樣式就行了,裡面什麼都不要,然後以木船為承載平臺,在上面搭建橋樑和木板。

這次徐晨帶過來四個木匠,又從木材加工廠和車輛加工廠各自招了幾個木匠和學徒工,組成一個二十人規模的團隊就在碼頭附近開始叮叮噹噹的幹起來。

眼下拱火族這邊不缺木頭,一年前徐晨就在安排拱火族雷族五鬼族等部落籌備磚石木材,眼下河岸上堆放了數百根,都是那種直徑兩尺三尺的巨木,本來是為建設王城準備的房梁,但眼下事急從權,只能先拿來用了再說。

按照徐晨的設計,這些單體木船每艘長三米,寬一米,前尖後寬,每兩艘作為一組浮墩,用木方和木板以榫卯和銅釘結構拼在一起,組成一段橋面。

因此眼下不光他們在碼頭負責鋸木打造浮墩木船,實際上木材加工廠也在按照他要求處理當做承重梁的木方和鋪設橋面的木板。

而光有木船還不行,為了將這些木船穩固在河水中不會被沖走,還得想更多的辦法。

古代的浮橋徐晨不知道是怎麼做的,但他知道船在水中想要固定,錨的作用巨大。

不過眼下銅還屬於奇缺物品,而且光是建造浮橋就要打造二三十艘單體木船,因此想要製作這麼多金屬錨是不可能的,那麼最簡單最便宜的只能是石頭。

因此徐晨安排雷帶著一大群各部落最大力的獵人,到附近尋找大石頭,樣式並不要求,但一定要重,而且越重越好,盡最大的努力將其弄回來。

於是每天除開不斷有成群結隊的男人光著膀子往碼頭抬木頭之外,還時常能夠看到十數人用麻繩和木槓抬著數百斤重的大石頭從野外嘿幼嘿幼的搬運回來。

這些大石頭運到河邊,徐晨讓木匠在上面尋找合適的位置打出石孔或者打出便於繫繩的凹槽,然後按照規定的路線推入河中。

82中文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