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就是在如此陌生和毫無經驗的情況下摸索,這個建造速度也足夠驚世駭俗了。

整個工程進度就連徐晨都感覺到有些驚訝。

當然,速度快的原因還是因為他動用的人數足夠多。

這五十米圍牆,從掘土、清理、拌石灰、運送、上牆、打夯,另外還加上砍荊條的人數,總共加起來足有七十人規模。

這一圈圍牆,實則從頭到尾都是靠人工堆起來的。

而有了這個交易市場成功積累的經驗之後,徐晨正式在巴族住地開始啟用夯土建造房屋。

為了加快建造速度,徐晨讓木器加工作坊打造更多的夯土模具,讓冶煉作坊也澆築製造更多的青銅夯具,爭取在一個月之內完成巴族的房屋建造,同時也招募各部落一些熟悉建房的男人,跟著一起觀摩學習甚至親身參與勞動,加速推廣夯土技術。

時間轉瞬進入十一月,天氣變得越發寒冷起來。

但拱火族附近的季蒼河兩岸,卻更加熱鬧。

隨著時間不斷推移,王城四周規劃的各部落定居點都開始進入了房屋建造之中,一棟棟簡陋的房屋框架開始拔地而起,散落在廣闊的灰褐色裸露的河灘上,看起來非常的醒目。

巴族的進展最快,到十一月中旬左右,四棟相鄰不遠的夯土建築已經成型,簷牆、山牆都達到設計的高度,開始用陶磚修建窗沿和門框,大量的房梁、檁條,茅草也都開始往房屋附近堆積準備,簡陋的木工棚裡面,一群木匠開始按照規格打造門窗。

自從交易市場的圍牆試驗完成之後,徐晨就沒有參與過房屋建造,只是每天帶著古和舉等一群人騎馬來回巡邏觀察一下,大部分精力都放在了燒製磚瓦上。

無論是夯土還是泥磚修建房屋,在門窗位置都必須要用陶磚和過樑進行加固,不然時間長了容易變形。

陶磚製造眼下工藝已經成熟,同樣是用模具將陶泥拓成長二十厘米,寬十厘米,厚五厘米的標準大小的泥坯,陰乾之後入窯燒製。

因為陶磚不需要像陶器那麼精細,因此泥料製作也可以馬虎一些,一窯可以燒好幾千塊,十天左右就能燒好,生產速度還是非常不錯。

但陶瓦就麻煩不少。

首先是模具十分特殊,需要先製作出來一種半錐桶狀的模具,模具外面按照四分法做出來四道凸稜,叫做瓦桶。

瓦桶下粗上細,可以向內摺疊活動,當兩半手柄合攏之時,就是一個半錐形桶,把製作好的寬窄合適的泥條用泥弓切割下來厚薄合適的一塊泥片,圍在瓦桶外面,然後用瓦刀將接頭和外面抹平,沿著瓦桶的標線將多餘的部分切割掉,放在平坦的沙地上將兩半手柄往內摺疊收攏,這樣就能將瓦桶從泥坯中間取出來,如此就得到一個空心的半錐形泥坯。

等到泥坯半乾之後,用手輕輕掰一下,泥坯就會沿著四根瓦桶上凸稜痕跡破開,就成了四塊下寬上窄大小一樣的四塊瓦坯。

最後將這些瓦坯入窯和燒磚一樣燒透,就是陶瓦。

這些東西看似簡單,而且在中國應用了幾千年,但真正想要做出來,徐晨還是費了不少功夫。

最難的地方自然就是瓦桶了。

但好在巴族木匠已經有過打造牛皮鼓的經驗,在徐晨的反覆指導下,幾個木匠用了近一個月的時間,終於趕在巴族的夯土房開始上樑的時候打造成功。

不過陶瓦徐晨也沒打算用在巴族和其他部落的住宅上。

因為在眼下的條件下,茅草還是最簡單經濟的遮蓋物。

不光是陶瓦生產製作還在摸索階段,製作速度和時間跟不上,另外產出和投入也消耗太大。

挖土、和泥、製作泥坯、瓦坯、燒製各個環節都需要大量的人手和時間。

巨大的成本不可能免費提供,那麼各部落只能自己生產或者購買,但無論哪種方法都沒有一個單獨的部落眼下能夠完成和承受。

另外,眼下房梁和檁條都是按照遮蓋茅草的方案設計的,承重有限不說要求也非常低,若是蓋瓦,房梁和檁條都必須重新安裝設計,要求極高的平整度和承受力,不然一棟房子幾千幾萬塊瓦壓上去,一不小心就特麼塌了。

因此,陶瓦製作眼下就是慢慢熟悉和積累,等到明年用到王城建築之上。

82中文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