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68章 精神文明建設(第2/2頁)
章節報錯
至少,這些內容在各部落已經有了解讀的能力,能夠起到推廣的效果。
徐晨相信,隨著巫學院和官員學校更多擁有讀書識字和計算能力的人畢業充實到基層部落,他所做的這一切都將慢慢體現出無比強大的能量,未來這些人,憑藉這些基礎知識的指導和推廣,巴國各族群將會發展的越來越快,越來越好。
不過隨著讀書識字群體的日漸壯大,農業發展也讓各部落在不斷擺脫狩獵生存模式,獸皮的產量越來越少,對於文字記錄和書寫的需求卻越來越大,繼續用獸皮已經慢慢不合時宜,因此急需要尋找一種代替獸皮書寫的良好載體。
竹木簡牘直接就被他第一時間否定且拋棄了。
並非不行,而是習慣了獸皮這種輕薄容易攜帶儲存的載體之後,他已經無法忍受笨重的簡牘帶來的麻煩。
雖然竹木簡牘的確簡單省錢,但卻並不符合時代發展的方向。
因為他還有更好的替代品,徐晨決定開始研發紙張。
造紙其實並不難,相對於金屬冶煉和造船、榨油這樣的複雜工業來說,只能算是小兒科的創造發明。
而且造紙的原材料更加簡單,來源更加豐富。
麻是現成的,而且自然界還有許多纖維豐富韌性很好的樹皮野草都可以用來造紙。
至於造紙的工藝,徐晨相信解決起來很容易。
無非是將麻皮之類的植物纖維進行浸泡打漿處理,然後用合適的器具對紙漿進行過濾成型,然後擠壓晾乾而已。
造紙廠就建造在城南方向下游三里之外的染坊附近,規模並不是很大,一個佔地四五畝的院落,裡面和染坊一樣,用陶磚砌了幾個大大小小的浸泡池,然後又建造了幾個涼棚充當打漿煮漿區和抄紙晾曬區。
條件很簡陋,投入最大的無非是幾個衝打紙漿的石臼,而難度最大的卻是抄紙用的竹簾,為了編織出來網眼足夠細密的竹簾,徐晨親自帶著幾位篾匠經過反複製作試驗,前後忙碌了近一個月時間,最終才製作出足夠細密的竹簾,然後打造了幾把長兩尺寬三尺的濾水抄網。
當然,抄網製作成功,也只是解決了造紙最重要的工具,要想成功造出紙張,紙漿原料才是重中之重。
而為了尋找到合適的原材料製作出達到書寫要求的實用紙張,徐晨又一頭紮在造紙廠進行了近兩個月的反覆試驗。
晨王十年八月,秋收之後,在又一屆巫祝大會召開之前,造紙廠終於造出了能夠書寫的第一代實用型麻漿紙。
這種紙是以麻皮為主要原料,另外還新增了一種野草和兩種同樣韌性很好的樹皮材料,進行浸泡漚爛清洗打漿之後抄紙晾乾,得到一種麻黃色紙張,略厚,但書寫沒有任何問題,只是不太耐摺疊,容易翻邊起毛。
雖然結果讓徐晨還不是完全滿意,但用來日常記錄和書寫朝廷公文已經沒有太大問題。
神奇紙張的誕生,一下讓小女巫喜出望外。
對於徐晨說要研究出一種便宜經濟而且書寫方便的材料取代昂貴而且製作複雜的獸皮紙的時候,小女巫雖然充滿了信任,但當她真正看到麻漿紙之後,她才感覺到一種不太真實的感覺。
這種叫做草紙的材料,輕薄柔軟,書寫方便,材料遍地都是,製作也不復雜,親眼見證了造紙的經過之後,她被徐晨化腐朽為神奇的能力再次深深折服。
這些年隨著王城的建設和巴國越來越繁榮強盛,徐晨也越來來越少的展現他神奇的造物能力。
更多的時候,徐晨都把精力放在管理王城和指導各部落的穩定發展上。
但麻漿紙的出現,似乎一下開啟了另一扇神奇的大門。
紙張便宜,製作簡單,造紙廠雖然不大,但一天能夠製作好幾百張紙,足夠支援王城各部門的日常使用需求。
最主要的是紙張書寫方便,裝訂容易,很輕鬆就能在上面書寫甚至作畫,唯一的缺點就是不結實,害怕水火,不耐儲存。
但相對於成本來說,這個缺點完全可以忽略不計。
於是自從紙張製作成功之後,很快便在王城官方層面和巫學院、官員學校開始推廣。
同時徐晨要求以後巫王字典、巫王醫典、農耕紀要、基礎工業手冊、啟蒙識字和計算等教學書籍等都要採用紙書新式製作推廣。
為了配合標準化紙書的編纂和推廣,徐晨在紙張研發成功之後不久,就招募工匠開始製作第一套叢書的凋版印刷。
雖然國家很小,人數很少,書籍也不多,但隨著王國的發展和識字群體的不斷增長,未來對書籍的需求會越來越大。
而這些年他和小女巫等人積累起來的各種日記和隨筆內容也已經堆積成山,那些獸皮載體雖然能夠儲存很長時間,但都需要仔細整理謄抄出來才方便管理和
書籍是人類文明的精神糧食。
只有書籍積累的夠多,一個文明才能積澱越深,發展的越穩健。
一個不讀書的民族是沒有未來的。
而一個沒有文字傳承的民族,更加沒有未來。
紙張的出現,代表著巴國已經呈現出高階文明特徵,從單純吃飽穿暖的物質需求階段,開始向更高層次的精神文明需求邁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