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方向和位置並不十分精確,甚至說誤差較大。

在來的路上徐晨一直都在觀察方向和位置,對這個區域進行反覆修正。

根據他的觀察判斷,莫第一次帶回去的地圖明顯是有差異的,這個鹽礦距離蒙族鹽礦的距離應該更近一些,大機率不會超過五十里,甚至更短,或許只有四十里左右。

按照傳統的部落聚集和族群分族習慣,若是這兩個蠻族的確是以前同一個族群分裂出來的,那麼他們之間的距離不會太遠,七十里已經遠遠超出了族群分族遷徙的傳統。

而且還是在這種環境相當惡劣的原始密林之中,四十里應該就是極限,再遠,兩個部落之間絕對不會有任何來往,這不符合族群相守婚配交流的習慣。

另外按照徐晨地質勘探的經驗分析,同地區同種礦藏,總會有一定的地質分佈規律,會依照山勢河流等地形形成帶型或者區塊型分佈,很少有零星點狀分佈。….

特別是鹽礦的形成,非常具有典型特徵。

鹽礦形成是古代造山運動活躍時期形成的,一般都是大海在地質抬升過程中積留形成鹽湖,然後這些鹽湖被蒸發之後就形成鹽層。

根據形成時間的不同,一般分為三個時期。

最古老的震旦紀到石炭紀,會形成深埋地底下的固體石鹽礦。

中期的二疊紀到侏羅紀,一般會形成鹽滷水礦床,華夏巴蜀雲南一帶的鹽滷礦井大致都是這個時期形成的。

最新的白堊紀到第四紀新生代,會形成高原鹽湖等大量淺表性滷水礦床。

按照地球人類文明發展的階段,眼下母系氏族應該處於史前萬年之前,處於第四紀新生代末期,地球大規模的造山運動已經結束,礦物地質已經穩固,動植物種類也基本上穩定形成,不再會出現大規模的進化和變異。

第四紀又稱之為冰川紀,也就是說從古猿人出現到徐晨穿越前的這漫長百萬年時間,地球都一直處於溫度下降範圍,而從母系氏族到父系氏族過度的最大推手,就是歷經了一次大規模的地球降溫,地球溫度急劇下降,導致出現了一次大型冰川活動,大量動植物滅絕,人類食物急劇減少,然後為了生存不得不捨棄傳統的採集狩獵,往農耕方向發展,並由此開啟了人類大規模的部落衝突,戰鬥中男人慢慢開始居於主導地位。

而在這次冰川活動中,高緯度地區勐獁象成群凍斃然後快速被冰川淹沒,這才形成了後世西伯利亞大量保留在凍土下的勐獁象群遺骸。

這些凍土中的勐獁象死的非常快,幾乎是瞬間凍斃,許多勐獁象嘴裡和胃中還有未曾消化的植物,肉身也儲存完好,甚至組織還具有相當的生物活性。

這種劇烈降溫就和電影后天中描述的末日場景一模一樣。

不過這場降溫眼下應該還沒開始,但若這真的是地球而不是平行空間,根據當前人類發展的文明等級來看,或許幾百幾千年之後就會出現。

冰川紀導致了新生代物種大滅絕,而隨著溫度慢慢恢復,冰川大量融化,隨之而來的大洪水又再次對殘存的動植物和人類文明形成了毀滅性打擊。

這就是神話中女媧補天和西方諾亞方舟等關於這場滅世天災的模湖記錄。

這些事情距離徐晨還非常遙遠,但作為帶有神靈光環復活的他決定在自己死之前,一定要用黃金鑄造一塊滅世大預言儲存下來。

世間萬物或可滅,唯有金石永存。

蘇美爾人的泥板和以色列人的藤筐都能儲存數千上萬年,他相信自己的黃金大預言也一定能夠儲存下去。

不過眼下他還不配為人類的未來操心,而是要先解決自己王國萬把人能夠吃上鹽,大預言什麼的等有空了慢慢搞。

按照烏龍江流域的地形特徵分析,這一大片區域應該是類似於巴蜀雲南一帶,是中期和後期造山運動下海床抬升形成的地貌,這裡的鹽礦應該是地下滷水鹽礦。

這種滷水鹽礦具有聚集性和流動性,露於地面就是鹽湖和大規模的鹽鹼區域,但沉入地下必然就是成片成帶的地下鹽滷層。

若是不出意外,這個新的鹽礦和蒙族附近的鹽礦,應該處於同一鹽滷層,地下或許是相通的。

那麼從分佈規律來分析,這個鹽礦就應該更加接近蒙族方向,更加靠南而不是靠東。

也就是說,若是要更加精確的縮小鹽礦的範圍,那麼就應該往更加靠南的方向尋找。

【講真,最近一直用@@看書追更,換源切換,朗讀音色多,安卓蘋果均可。】

而根據蠻族的生存習慣,他們的住地應該就在鹽礦附近,絕對不會太遠,就算躲避遷徙,也絕對不會突然跑太遠,畢竟幾個月時間也跑不遠。

而且靠近鹽礦生活,更加容易狩獵那些喜歡舔食鹽分的野獸。

想到這裡,徐晨對於尋找蠻族的方向也大致有了比較清晰的目標。.

牧塵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