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蒼河上的浮橋四月便已拆除,如今兩岸完全斷絕了來往。

天氣炎熱加暴雨連綿,徐晨也在王宮開啟了一年一度的擺爛生活。

一般就早晚趁涼爽出門,巡查一下王城一些衙門建築的裝修情況,去軍營上一節文化課,隔三差五還去神殿巫學院參與指導一下教學工作,傳授一些穿越前跟著地質隊的老教授學習的中草藥知識,另外還在小女巫的請求下,還開設的音樂和美術課。….神殿和巫王殿的壁畫橫空出世,不光讓所有部落的人驚為天人,也讓徐晨的聲望和威望再次暴漲,已經到了讓人高山仰止的地步。

徐晨每次只要來到巫學院,一群十一二歲的小巫女學生都會蹲地行禮表達敬畏,同時又會滿臉興奮激動的歡呼雀躍,對於徐晨教課的內容也都非常感興趣,學習積極性非常高。

巫學院的學生,將來大部分都會回到各部落擔任基礎的醫師和教師等職業,指導和幫助各部落更好的發展。

實則徐晨在王城規劃的西南生活區,還有一座學校,主要是用來培訓官員,會以,不過這所學校要等到今年秋天才能開始修建,明年才能正式投入使用。

要想推動一個人類文明快速發展,文化教育尤為重要。

只要身體健康積極勞動,基本上就能解決溫飽。

但若是沒有聰慧的頭腦和充足的知識,則這種溫飽會一直處於最低端的狀態,根本就經不起任何風浪。

巴國各部族已經相繼擺脫最低的溫飽需求生存狀態,開始向更高階的生存需求邁進,以前低質量的發展模式已經無法滿足生活需求,必須要有大量具有一定知識文化的人才,來繼續推動巴國整體的高質量發展。

制器不知長短大小,收穫不知數量多少,連一個部落的人口都數不清楚,交易更是湖裡湖塗,這種混亂狀態必須杜絕。

這一輩子,徐晨沒打算看到巴國進入工業社會,但希望在自己有生之年,能夠看到王城出現一副類似漢唐盛世該有的畫卷,民豐物埠,國富民強,車水馬龍,和平安寧。

要想達到這個目標,教育就必須達到一定的水平,至少官員的治理能力和工匠的創造能力必須提升起來。

因此,徐晨平日的主要精力幾乎都放在軍營和巫學院的教育上。

至於其他亂七八糟的事情,能不幹自然是不幹了。

最多是在暴雨之後,偶爾騎馬去一趟刺叉族領地視察水稻的生長情況。

經過四月份的排灌溝渠改造和田堤加高加固之後,稻田的受澇情況好轉許多,不過進入五月之後,暴雨加劇,河溝池塘跟著暴漲,還是有不少些低窪處的稻田反覆受淹。

好在水稻已經扛過了四月抽穗揚花期,短時間的受澇並不會造成太大影響,但這些稻田減產已成定局。

徐晨也在透過不斷觀察這些低窪處的積水狀態,為接下來秋冬季的第二輪大規模的水田改造積累資料。

凡是反覆水淹的區域,他都會安排人插上標杆做好水位標記,另外對於那些氾濫的溝渠地段,也要做好標記,等到秋收之後,就會根據這些標記開始規劃新的稻田開墾。

按照他的規劃,在明年開春之前,王城附近各部落總共要開墾圍建至少三千畝水稻田。

雖然看起來數量並不多,但工程量卻並不小,因為水田不光需要溝渠堤壩分割,而且還要處理的很平整才行,改造一畝水田,至少相當於開墾三畝旱田的勞動量。

不過好在眼下遷居王城附近的七大族群共計大大小小四十餘個部落,平均下來每個部落也就不到一百畝面積,三四個月的時間足夠完成這個工程。

最主要的是經過前兩年的王城建設和開發,連線各部落的道路溝渠都已經整體成型,連線水田和大小池塘的溝渠就無需重新大量修建溝渠,大大減少了工程量。

眼下王城附近上萬畝的農田分佈,基本上已經將能夠開墾的區域都開墾的差不多了,旱地繼續擴大的空間已經不多,但其實其中還有大量低窪和水塘地帶,若是改造成為水田,面積比旱地大兩倍不止。

也就是說,未來拱火盆地將會主要以水稻種植為主,麥豆這些旱地作物反而會慢慢成為輔助糧食。

特別是野豆,雖然能夠補充蛋白質,但因為產量太低,播種面積和產量會大幅度降低。

為了提前規劃好水田的開墾,徐晨叮囑各部落族長和軍官群體,仔細安排人觀察各處標杆和池塘溝渠的水文變化情況,每隔幾天就讓撲和甲去巡視登記一次。

等到了五月下旬,最狂暴的雨水開始略微降低的時候,這些資料也都收集的差不多了,他這才趁著涼爽時間,挨著各部落視察,根據觀測登記的水文記錄,現場指導各部落開始做規劃標記。.

牧塵客提醒您:看完記得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