尤其是這兩年,隨著拱火盆地的開發和部落融合速度加快,穿麻布衣服已經取代獸皮成為了潮流,在拱火盆地附近,春夏秋三季,已經很少能夠看到穿皮草的人,大部分都是麻布衣服,男人長褲中衣,女人中裙上衣,夏天,短褲短褂短裙短衣幾乎是男女標配,反而是獵人群體成了皮革的消耗大戶,從馬具到皮甲再到揹包皮帶刀鞘,幾乎都是厚實的皮革製作而成。

麻布生產製作時間很長,而且製作速度也很慢,一匹四尺長的麻布,一個女人利用閒暇時間從紡線到完成要近一個月時間,但就算是夏天的衣服,一匹布也做不了,因此做來不及就只能購買了。

而且許多部落因為沒有礦和其他經濟來源,也是把麻布當做主要商品在交易,換一些陶器金屬和鹽等急需物品。

因此麻布的交易量急劇上升,逐漸成為了一個很大也很重要的交易門類。

至於金屬製品,主要就是巴族的產業,銅器為主,工具農具武器都數量有限,一直供不應求。

另外在巴族蓄養牲畜家禽的帶動下,這些年活獸活禽交易也不斷上升而且越來越火爆,牛馬驢羊,雞鴨豬狼,都是熱門交易品種,特別是這些野獸幼崽,只要出現,必然會有部落搶購,就連巴族都不例外,為了擴大種群和配種,幾乎來者不拒,而且不分時間和季節。

只可惜這些活物捕捉困難,交易量一直上不來。

秋天正好就是一年中狩獵的黃金季節,因此每年的巫祝大會階段,也是這些動物交易最多的時候。

這個當初由拱火族老巫婆督促修建的綜合交易市場在空置了一年多之後,這兩年隨著巫祝大會的開辦很快就變得熱鬧起來。

去年徐晨就有對交易市場的分類規劃,準備將其開設成為一個長期經營的綜合市場。

今年,隨著王城建設的提速和人口的大規模聚集效應,拱火盆地已經開始形成了一個具有一定內迴圈能力的城鎮。

交易分割槽分類既是為了讓市場交易更加清晰和方便管理,也是為以後常年交易做好準備。

隨著去年刺叉族和今年有窮族陸續遷徙王城定居,兩岸眼下聚集了七個族群大小四十餘個部落,以後日常交易將成為一種習慣。

按照規劃,除開魚蝦鮮肉和一些時鮮果蔬山貨等食物之外,其他品類的交易將都全部要進入市場。

拱火族這個交易市場以後將作為一個綜合類交易市場,應對大型聚會交易和定時舉辦的集會。

等到王城修建好之後,還會陸續開設一些小型的專業交易市場和固定門市的商業區,再加上各種工業門類的發展和一些手工作坊的興起,在製作和交易兩種商業模式互補之下,基本上就形成了一個完整的工商產業鏈條。

無農不穩,無商不富,無工不強。

雖然巴國眼下還只是一個彈丸大小的國家,但麻雀雖小五臟俱全,農業、商業、工業這三駕馬車,就是未來巴國的發展目標。

再加上教育和文化技術推廣傳播,二十年之後,徐晨都不知道王城附近到底能夠發展到什麼樣子,或許除開沒有現代化的氣息之外,達到秦漢時期的生活狀態應該問題不大,或許更進一步,達到宋明時期的鄉鎮水平也極有可能。

當然,前提是風調雨順,沒有大災大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