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55章 王宮大瓦房(第1/2頁)
章節報錯
……
二月的拱火盆地花團錦簇,春意盎然。
季蒼河兩岸大片農田麥豆漲勢喜人,在溫暖的陽光和春雨的滋潤下每天一個樣的在茁壯成長。
雖然出征動用了各部落最精銳的三百多獵人隊伍,但王城建設並沒有落下,反而是進入更加火熱的建設階段。
核心區域的大片建築都陸續完成夯土建造,準備開始上樑蓋瓦。
一群木工石匠和泥瓦匠,每天都在裡面叮叮噹噹的修葺門牆廊柱和安裝門窗框架。
上樑蓋瓦是大事,徐晨親自回巴族一趟,把小女巫姐妹和母巴阿母等不少人都接到過火盆地,召集拱火盆地所有部落舉行了一場規模盛大的祭祀慶祝之後,選定一個風和日麗的日子正式開始上樑。
數百健壯男女用粗大的繩索將一根根至少腰身粗細處理平直的巨木吊裝到房頂上。
數日之後,房梁安裝完畢,整個王城核心區域建築群的氣勢一下就起來了,鱗次櫛比高低錯落的房屋層疊交錯,看起來無比恢弘大氣。
因為這些房屋都要蓋上陶瓦,因此房頂就要先安裝檁條,不能再像以前那樣胡亂捆紮上木棍之後遮蓋茅草。
陶瓦比較重,對檁條的承受力要求很高,因此不光檁條處理的都很嚴格,同樣還需要固定的特別牢固才行,因此光靠繩索捆紮已經不行,因此徐晨用了大量的銅釘。
銅釘是用含鉛量比較高的青銅鑄成,小指粗細,非常硬,雖然脆性比較大,但很容易就能釘入木頭之中。
這個工作從前年巫主大會規劃王城後開始就已經在準備了。
不過銅太過金貴,因此也不可能用的太多,只能用在關鍵的固定位置,剩下大量的地方還是需要用木釘竹釘甚至麻繩固定。
反正就是,王宮和神殿這些王城核心主建築,都採用了新工藝和新方法,但在當前原始的條件下,徐晨也只能拼拼湊湊使出渾身解數,儘量搞得結實穩固一些。
忙碌指導兩天,一群工匠都學會了安裝檁條之後,徐晨則帶著另一群人開始給裝好了檁條的房屋蓋瓦。
眼下在拱火族附近,有四座磚瓦窯,兩座燒磚,兩座燒瓦。
陶磚主要用在內部裝修上,需求量很大,按照徐晨的想法是,未來王宮、神殿、議政殿這些主要的建築宮殿內部,都要用陶磚鋪地。
陶瓦的用處將來更大,王宮建築大大小小加起來十多棟房屋都要蓋瓦,因此需求量也非常大。
陶磚陶瓦也都準備了一年多時間,如今已經在磚瓦廠堆積成山,每天上百人如同螞蟻搬家一樣,揹著挑著陶磚陶碗,絡繹不絕從河對岸運送過來。
而隨著陶瓦蓋上之後,這種如同魚鱗一般層疊在一起,整齊而富有視覺衝擊力的房頂,頓時讓所有人歎為觀止,王宮附近每天都圍聚了成百上千的男女老少興奮圍觀和討論。
許多部落的族長也都心思活絡起來,紛紛開始想把自己部落的房子最好也蓋上陶瓦,那樣看起來又結實又氣派。
就連母巴阿母都每天看的流口水,吃飯休息閒聊的時候,瘋狂暗示徐晨幫忙把部落的房子也蓋上陶瓦。
徐晨哭笑不得,說這件事只能緩緩再說。
巴族大院是他穿越後修建的第一棟人工建築,泥磚用的不是專用的磚模,只是用石塊陶板簡單拼湊而成,因此這泥磚拓出來看似方方正正,實則每一塊大小厚薄都略有不同,因此修建起來的房屋自然也有些歪歪垮垮,而且最開始徐晨就沒打算蓋陶瓦,因為當時連一把金屬刀斧都沒有,砍的全都是隻有大腿小腿粗細的小樹當做房梁,而且還都彎彎曲曲不成樣子,只能蓋茅草。
按照徐晨的想法就是先堅持幾年,等到時機成熟再重新蓋更加寬敞的磚瓦房。
因此大院雖然能住人,但也就勉強,只是在當時橫空出世比較驚豔而已,甚至還唬的拱火族大巫第一次去看見還拱在雪地裡磕了半天的頭。
後來其他部落學習修建的房屋,也大多如此,甚至還不如巴族大院,形狀更加扭曲詭異,比徐晨見過的後世許多農村的豬圈還不如。
眼下幾年過去,隨著青銅刀斧和各種木匠工具的推行,房屋建設也慢慢開始發生巨大的變化。
不過各部落也都剛剛才住上磚房不過兩三年,因此情形照舊。
唯獨巴族去年分家完成的三處新的定居點採用了更好的建築方案,統一磚模的泥磚形狀規整大小合適,砌的牆非常筆直整齊,另外砍伐了大量粗木當做房梁和橫樑挑梁,因此看起來也更加寬敞結實。
若是蓋瓦,這三座新的院落肯定沒問題,把房頂的茅草掀了,重新鋪上檁條蓋上陶瓦就行。
但大院肯定不行,必須推倒重建。
而且現在夯土造房明顯比土磚更加方便結實,土磚房肯定也跟不上時代了。
如果要建,那就要全部採用新工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