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簡單的莫過於對陶器進行降價或者乾脆對外傳授製作技術。

畢竟陶器眼下對許多部落來說已經不是特別稀缺之物,甚至不少部落的窯工經過一兩年的摸索之後,也已經開始能夠製作出一些比較簡單的陶器,陶碗陶盤什麼的各部落慢慢都能自己燒,稀缺的就只剩下了大中型陶盆陶罐陶壺陶鍋等器物。

一旦陶器不值錢了就會更快普及,那麼遠比陶器貴的錫器就會失去市場。

更何況錫器因為熔點問題,只能做碗碟杯盞等日常飲食器具,不能高溫加熱,因此應用範圍非常狹窄,實則更多傾向於做裝飾品或者工藝品。

但眼下這個時代裝飾品和工藝品根本就沒有市場,想用來交易就和金銀寶石一樣,屬於看著好看但沒有什麼價值。

要不是因為可以熔鍊青銅,錫的作用幾乎可以忽略不計。

眼下因為青銅器對於錫的需求相對不大,限制大規模青銅器製造的瓶頸依然是銅的採掘冶煉。

看來,還需要去一趟烏族,和他們談談關於加大銅礦採掘冶煉規模的事情。

不然錯過了秋冬,明年大規模的修路計劃就無法展開。

至於其他的事,眼下暫時還能放一放。

不過巴族的一些計劃的工程也要在冬天儘快安排下去。

第一就是故母神廟的翻修擴建工程。

第二是山谷口神靈之眼祭壇的修建。

第三是大院前面河堤和院壩的填埋抬升工程。

第四是河對岸農田的河堤溝渠修建。

去年夏天河對岸的農田被淹了二三十畝,造成了大面積減產,雖然最終依靠總面積還是達到了歷史性的豐收,但農業就是發展的根基,在力所能及的情況下,還是應該儘量避免這種損失。

因此對岸一些低窪處還需築堤,同時合理開掘排水和灌既溝渠,為農田的旱澇保收打好基礎。

只有保證農田的穩定收入,他才能解放部落的大部分勞動力,投入製造和其他行業發展。

徐晨想通之後,丟下歪癟的錫碗去找母巴和阿母商量安排這些事。

……

兩天之後。

徐晨帶著古和舉還有七八個獵人騎馬來到烏族。

對於徐晨的突然到來,烏族上下都非常熱情,小女巫妹妹帶著烏族族長和一群家族首領到河灘迎接,龍也帶著獵人隊伍全副武裝的列隊接受檢閱。

巫祝大會剛剛結束三天,徐晨就突然到來,這也讓整個烏族都十分驚訝和納悶,不過在得知徐晨是來視察銅礦開採冶煉之後,所有人又都鬆了一口氣。

烏族這兩年的變化非常大,山下一大片房屋看起來蔚為壯觀,昔日他們居住的山坡已經全部捨棄,眼下完全被荊棘野草把上山的道路遮蔽。

幾座冶煉爐就在烏水流經的山腳之下,如今正是採掘冶煉的最好時間,因此四口冶煉爐濃煙滾滾,整個山谷之中都瀰漫著一股嗆人的氣息。

冶煉廠內外,有不少烏族男人來來回回的背運礦石和木材,熱鬧喧譁看起來氣氛非常熱烈。

“巫王陛下,不是我們不肯煉多銅,的確是人手不足,消耗太大了!”

作為徐晨的鐵桿擁躉,龍對於徐晨安排的事一直都很認真,為了督促冶煉銅,他幾乎每天都會安排人巡視採礦和冶煉的所有環節,督促加快冶煉,只可惜條件太過原始,想快也快不了多少。

雖然眼下有了不少巴族贊助或者半買半送的大量青銅工具,採礦伐木速度都加快不少,但最終要把礦冶煉成銅,還得用木材慢慢燒,這是一個極其耗費時間和人力的環節。

徐晨自然也知道龍說的是實情。

烏族這兩年才剛剛開始發展,下山修建大量房屋、開墾大量農田,本來就需要大量的人力和時間,而且也都是在秋冬季進行,因此採礦冶煉自然騰不出更多的人手,能夠維持現狀就十分困難,想要提高產量,那就得繼續加大投入更多的人力物力。

但烏族眼下就連糧食安全都還沒有解決,剛剛收穫的糧食僅僅只夠整個部落三四個月的消耗,採集和狩獵仍舊還是主要生存方式。

至少還需要兩到三年時間,烏族才能過最終達到巴族如今的生活水平。

不過耕種和收穫的大量糧食還是讓烏族有了不小的底氣,那就是至少在冬春時節不會再餓死人了,利用冬春時節這幾個月,每個月五百斤的基礎銅產量還是能夠保證,再多的話,那就會出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