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月中旬,歷經大半個月的忙碌之後,第一輛馬車正式裝上了車輪。

這輛馬車的機構其實很簡單,就像後世的牛車和人力板車差不多,兩根長長的車轅作為牽引,兩邊是車輪,當中是車架,車架上就簡單的安裝了幾塊木板,兩邊連欄杆都沒裝上。

雖然樣式簡陋的讓徐晨都覺得汗顏,但不可否認,這就是一輛貨真價實的兩輪車。

徐晨親自充當車伕,拖著馬車在空地上來回走了幾圈,除開感覺非常沉笨之外,和小時候推過的板車沒有任何不同。

而這輛車的出現,也讓整個部落轟動,全族男女老幼聚集在大院門前,熱鬧圍觀這輛結構複雜的大車,為了讓所有人明白這種大車的好處,他讓一群孩子都坐上去,然後指揮幾個大力人推著在平坦的河灘上來回跑了幾百米,這下終於在沒有人懷疑他這幾個月的忙碌和辛苦了。

要知道徐晨從一月底就開始提出要製作馬車,但其中一波三折,陸續解決了工具、車輪、車軸、活環,又先打造出來獨輪車,最終才積累出來這輛巨大的兩輪車。

當然,兩輪車使用人力牽引沒問題,大些的孩子都能平穩的推著跑,對於這些大力原始人來說,不分男女都能輕鬆使用,因此這種車還能細分和最佳化,來製造出不同的幾種車輛。

最常見的自然是人力板車,只需要把車架車輪車轅都改小一些,讓車體更加輕便,用來在平坦的路面上運送貨物很方便,兩個人前拉後推,足可以當七八個人的負重。

第二種就是小木鬥貨車,就是將車體制作的短一些,上面加裝方形木鬥,用於運送泥土石頭等物品,在平坦路面上要比獨輪車的運送能力提升好幾倍。

第三種就是馬車,採用寬大的車輪,這樣可以最大限度的適應路況,有利於遠行。

當然,馬車也分為載貨和載人兩種,載貨的就是平板車,載人的上面加裝車廂車頂,出門可以遮風擋雨。

眼下巴族男女老少加起來已經接近兩百人,平日和拱火族、烏族等來往交易的貨物也越來越多,因此對貨車的需求已經非常明顯。

哪怕是就到和谷外的渡口碼頭,若是光用腳力來回一趟就得兩三個小時,小半天時間都消耗在走路上了。

而且每次從蒙族和拱火族等地運送回來的鹽、鉛、錫、獸皮等各種物資比較多,運送出去的陶器也比較多,大部分都很沉重,人背馬馱消耗大量人力畜力十分不划算,因此打造幾輛週轉的馬車勢在必行。

另外為了體現巫身份的尊貴,方便部落之間巫的來往交流,打造有車棚車頂的馬車出行也很有必要。

因此當這第一輛馬車打造成功之後,徐晨又畫出幾幅不同的兩輪車圖形,帶著一群木工又開始忙活起來。

要麼不做,要麼就坐全套。

有了馬車,再將通往山谷口和烏族的道路修通,以後無論是物流還是人員來往就會更加方便快捷。

至於打造出來的這輛車,徐晨則裝上牽引繩之後,選了兩匹溫順的母馬試著開始訓練拉車。

馬對巴族甚至其他聯盟部落來說,早已不是稀奇,眼下都成為了各部落最寶貴的財富,安排有專人照顧放牧。

甚至他還聽說,有些人都和馬同吃同住同睡,按照徐晨教的方法每天精心餵養梳毛,簡直比對女人興趣還大。

當然,這也可以理解,隨著人類交流越來越多,戰爭規模越來越大,馬的作用也會越來越大,到了封建帝王時期,愛馬如命之人比比皆是,相馬成為一種高階職業,而馬伕更是一種祖輩相傳的專業人才。

大秦帝國的創始者,就是周天子的馬伕,因為養馬有功而被封爵,而秦國一路披荊斬棘成長成為了戰國七雄之一,最終開創了中華民族大一統的帝制先河。

徐晨大規模圍捕並分配野馬之後,馬在各部落的地位比族人還高,不僅可以騎乘,還能耕田馱貨。

而眼下,徐晨又發明了馬拉的大車。

公馬體力強健,一般作為人坐騎,而母馬體力稍弱又負有繁衍作用,因此族人都比較愛惜,騎的少,一般用來馱貨耕田,只做一些並不繁重的簡單輔助勞動,用來拉車也比較合適,並不要求很快的速度,但卻也比人行走快多了。

最開始兩天,徐晨都只是用一匹馬拉著空車在河灘上來回訓練,熟悉覺得沒問題之後,就開始拉著一群孩子來回在山谷之中平坦處慢慢奔跑。

族人雖然對徐晨一貫大腦洞的神奇創意見怪不怪,但面對馬車這種神奇複雜的新生事物,還是都被刺激的熱血沸騰,每次訓練的時候,男女老少都會圍觀喝彩,甚至還有人忍不住要爬上去坐著跑幾圈。

訓練幾天之後,徐晨試著用兩匹馬拉車,同時開始來回運送一些木頭石頭。

這個時候,馬車的威力就顯現出來了,平日一堆木石需要一大群人來來回回搬運一天還都累的像狗,但用馬車也不過三五趟就搬完了,而且還輕鬆無比。

面對馬車如此恐怖的勞動效率,巴族人人興奮激動不已,男女老少天天圍著馬車來回轉悠,並且還催促一群木工趕緊加快造速度打造更多的馬車。

至於此前一直都是小甜甜的獨輪車,竟然很快就變成了牛夫人,沾滿泥巴在工地上來回忙碌再也沒什麼人關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