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大群婦孺孩童也整天都圍在工地四周看熱鬧,就像徐晨小時候看看挖機挖土一樣,可以看上一整天都不帶眨眼的。

對於徐晨來說,獨輪車的成功也給他的馬車製造帶來了更多的信心,至少這樣加厚版的車輪雖然笨重,但的確解決了最困難的問題。

不過為了給製造馬車積累更多的經驗,讓一群木匠能夠熟練製作車輪和對於木工工具的熟練使用,另外在母巴和眾多男人的要求下,徐晨開始第二批大規模的獨輪車製造。

不過這次的工作分成了三個小組。

一組兩個木工負責製作車架,一組三個木工負責製作車輪。

徐晨單獨一組,帶著五位冶煉工坊的學徒,開始重新冶煉車輛專用的活環和車軸。

眼下巴族儲存的銅大概有三千斤,鉛和錫的數量也各自有五六百斤,雖然他前後冶煉了好幾爐青銅,製造了不少刀斧和武器、工具等物品,但實際上用的並不多,主要還是冶煉條件太差,冶煉爐太小,坩堝也太小,一次只能熔鍊幾十斤青銅,另外柴火升溫特別慢,熔鍊一爐前後至少要忙活七八天時間,這還不算把澆煮好的物品進行後續的安裝和打磨等程式。

因此這麼多銅他一時半會兒也用不完,拿來做一些車輛上的配件並不算奢侈,更何況這車軸活環磨損壞了,還可以回收重新熔鍊澆鑄,並不浪費。

實際上徐晨也想大規模的澆鑄斧頭柴刀甚至是鋤頭犁頭等農具和一些刀劍武器,然後配發到各部落提高生產生活和農耕發展的速度,但現實條件不允許,他還在等木炭燒出來。

新挖的炭窯在一月底封窯已經投入了使用。

雖然徐晨沒燒過炭,不知道具體方法,但他地礦專業的知識還是對他幫助不小,至少他知道燒炭必須密封,只要減少木材燃燒時候和氧氣的接觸,在缺氧狀態下,碳就無法充分燃燒,相對來說,越是密閉的炭窯,最後燒出來的炭就越多越好。

當然,這個密閉也是有條件的,還是需要保留一些進氣通道,不然極度缺氧會導致火焰熄滅,最後反而會燒成一些木心碳,使用的時候火力不夠不說,還會冒煙繼續二次燃燒。

理論歸理論,但實際上等炭窯真正建好燒起來,徐晨反而是什麼忙都幫不上了,只能提醒一群窯工注意讓窯火不能太勐,時刻注意封堵窯門減少空氣輸入,不能讓辛苦砍伐的一窯全都是又硬又粗的櫟木最後燒透成了一窯碳灰。

這一窯碳從點火開始,足足燒了近二十天,前幾天剛把窯門封死,正在等待裡面的碳火徹底熄滅。

若是這一窯炭成功,以後冶煉青銅的速度就要快多了,或許一天就能將一爐青銅融化,那樣就可以開始大規模的澆鑄農具和武器了。

眼下,徐晨還是隻能利用最原始的柴火慢慢燒。

而鑑於武器級別的青銅不需要鉛也能非常結實耐用,鉛這種金屬似乎大規模冶煉的意義已經不大了。

但畢竟是一種金屬,銅鉛合金也能做到非常堅固結實,只是有毒,不能用於日常使用的刀具和武器製作,但若是用來製作車軸這種粗苯配件應該沒有任何問題。

因此徐晨打算在車軸青銅之中加大鉛的使用,這樣不僅節省銅和錫,還能將這種有害的金屬變廢為寶。

另外,鉛具有非常良好的潤滑性,含鉛量高的青銅製作車軸和套環,想來摩擦力更小。

不過想法歸想法,理論歸理論,真正動手冶煉,徐晨還是滿臉的懵逼,只能按照自己瞎想的配方去試驗,以此驗證銅鉛錫合金各自含量配比多少最為合適。

上次那把銅鉛匕首因為是用礦石混合冶煉的,並不算成功,銅鉛比例完全不清楚,而且合金性質脆硬,做成車軸不知道效果如何,但至少給了他一點兒提示,那就是鉛含量太大的合金,可能比較容易碎裂。

因此這次冶煉的合金,徐晨還是加入了少許錫,這既是為了降低銅的熔點,同時也是想平衡一下合金的性質,看看是不是能夠改善一下合金的韌性,變得不那麼脆硬。

五十斤銅,五斤錫,十五斤鉛,這就是這次試驗的合金比例。

接下就是幾天的燒柴冶煉,徐晨則一邊和一群木工製造更多的車輪和車架,同時製作車軸和套環模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