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解釋光量子的概念,凃夫又在黑板上寫出了著名的光電效應方程。

ek=hvw。

其中一個光子的能量是hv,h是卡佩常量(普朗克常量),v表示射光的頻率。

w指金屬的逸出功,

ek則代表光子與金屬碰撞後飛出的部分,即初動能。

凃夫嘗試用光子理論來解釋了電磁理論,也正式提出了一個新的概念——光量子。

但凡是上過高中物理課程的學生,都能輕易理解這些知識。

但在這個電學發展之初的年代。

凃夫提出的概念則是建立在自己提出的一套理論基礎上,憑藉著一人之力,將物理學向前推進了足有上百年。

至於將理論知識用在實踐上,仍然是一件很漫長的事。

“凃夫,如你所說,光量子和電子都具有統一特徵,光電效應即是說明光具有粒子性。”說話的是丹尼爾老爵士。

在接觸了最基礎的量子力學科普後,他提出了一個相對有趣的問題。

凃夫臉上仍是笑意,“您說得沒錯,光的確具有粒子性的特徵。”

“可這跟你之前的說法完全不同,你論文中的電磁波理論中表明光是一種電磁波,具有反射和衍射的特徵,毫無疑問光就是一種波。”

有人對他之前的說法也提出質疑。

尤其是業內人士,在聽過他前後不同的理論和實驗後,很快便發現了他理論中自相矛盾的點。

在經過大量的實驗、理論依據和假定學說之後,似乎又回到了最初的問題。

光究竟是粒子還是波?

彷彿不管他們怎樣做,用多少實驗都跳不出這個思維怪圈。

“先生們,你們覺得這個問題的最終答案是什麼?”

當走到最後一步時,凃夫仍然保持著神秘。

他望向大廳裡浮現各種表情的學者們,然後輕輕低語,“現在請大家閉上眼睛,仔細思考一個問題。

光的幹射、衍射和偏振現象表明,光具有波動性。而光電效應實驗這說明了光具有粒子性,那麼最終答案是什麼呢?”

在他話音落下,在場無論是粒子派還是波動派的學者,都遵從他的旨意閉上眼睛。

一個答案彷彿就要呼之欲出。

每個人的心臟都忍不住怦怦直跳,連呼吸都不敢喘大氣。

他的話簡直就像天主的判決,又像惡魔的低語,總是誘惑他們朝一個從未設想的方向靠近。

“光……兼具粒子性與波動性。”

在絕對寂靜中,有人給出了答案。

並不是最理解凃夫思路的丹尼爾爵士,也不是某位粒子派的物理學家。

而是密大人文學院的查爾斯·凱恩教授,他對那些複雜的公式和理論理解得並不透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