喀喇崑崙公路全長1032公里,其中416公里位於華夏境內,616公里位於巴羊境內。

但這一千多公里的路難的可不只是長度長,更是需要穿越數個高山山脈,海拔落差超過3500米,最低的海拔有1154米,最高海拔能超過4733米。

所以擺在華夏施工隊面前的是一塊硬骨頭,為了打通中巴經濟走廊,幫助巴方發展經濟。

華夏施工隊的工人一不怕苦,二不怕累,發揚了高原缺氧不缺鬥志,缺氧不缺精神的華夏工人精神,在喀喇崑崙公路修建的過程中,戰風沙,戰嚴寒,從不因任何困難放棄。

歷經12年的不懈努力,喀喇崑崙公路通了,但無數的華夏工程師以及工人卻犧牲在了異國他鄉。

在這些犧牲的烈士中,大部分烈士的遺體都被運回到國內,然而,88名烈士因為各種各樣的原因永遠地留在巴方的土地上。

為了紀念華夏工人為巴方發展所作出的貢獻,1987年,巴基斯坦政府正式開始在吉爾特市修建中國烈士陵園,以此紀念在修建喀喇崑崙公路過程中犧牲的華夏烈士們,這其中就埋葬著那88名華夏烈士的骸骨。

而扎卡的父親阿里·艾哈邁德當年就住在附近,親眼見證了這一切。

尤其是喀喇崑崙公路竣工的前一年,位於吉爾特市附近的喀喇崑崙公路工程出現塌方,25名華夏工人不幸遇難。當時年僅22歲的阿里就在救援現場。

雖然他和救援隊拼盡全力後沒有能救出這些工人,但他們這種頑強不屈、不畏艱險的精神卻給了他極大的震撼。

所以,也就在那之後,在烈士陵園建成的時候,他做了一個人生中最重要的決定,向政府遞交申請自願去為這些犧牲的烈士守墓。

政府同意了,他從此就住在了這裡,每天為長眠在異國他鄉的這88位華夏烈士的墓碑進行擦洗,保持它的乾淨。

這一做就是43年。

在這43年裡,阿里·艾哈邁德靠政府僅有的一點補貼生活,沒有工資,餓的時候一天只能吃一頓飯。

即便是這樣,也沒有動搖過他為華夏烈士守墓的信念。

而在這過程中,這88位烈士的親屬也會過來掃墓,當他們親眼目睹阿里對這些墓碑細心的照顧時,他們突然覺得,他們的兒子、丈夫、父親長眠在異國他鄉,似乎也不算孤單了。

而阿里的這份精神,也傳遞給了自己的兒子扎卡.艾哈邁德,扎卡在為自己國家的教育和強大貢獻自己力量的同時,也很感念華夏一直以來對自己祖國的幫助。

所以,在他教自己的學生時,除了母語,他還會教每個他帶過的學生學會寫下‘中國’兩個字。

那些華夏人,永遠會在最危難的時候出現,並伸出援助之手,如同天使一般。

今天,他依然在上課,上的是語言課,除了講授母語烏爾都語,他在課程最後在黑板上寫下了‘中巴友誼長存’6箇中文漢字,並教學生們朗讀。

看著學生郎朗地誦讀著這幾個字時,他相信這群懂得感恩的孩子未來也一定會願意留在祖國,為祖國的發展建設,為中巴兩國的深厚友誼做出自己的努力和貢獻。

他一定要教育好和保護好這些祖國的花朵。

但就在這個時候,地面突然劇烈地顫動起來。

7017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