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陽門,俗稱前門、前門樓子、大前門(不是香菸啊!)。

正陽門的原名應該是正麗門,是明清兩朝京城內城的正南門。位於京城南北中軸線上的天安門廣場的最南端。

正陽門始建於明成祖永樂十七年(1419年),是老京城“京師九門”之一。包括正陽門城樓、箭樓與甕城為一體,是一座完整的古代防禦性建築體系。

當然,以上這些都是官方說法,度娘百科上就能查得到。穿越前李林單位(一個垃圾的難以言表的噁心企業)組織大家去“首都七日遊(窮遊極速版,團購驚爆價588元!欲購從速哦!)”時,這裡就是宣傳中非常重要的一站。

在這裡,年輕的李林花費了188塊買了個實際價值8塊都沒有的垃圾紀念品,狠狠地體驗了一把“首都人民”的熱情好客。

只是,對於所謂的“首都人民”為什麼會說粵語這一點,李林事後仍舊感覺深深的疑惑。

然而眼下,跨越時間與空間,再一次來到正陽門下故地重遊的李林,感受和之前完全不同。

雖然是夜晚,不過今天正好滿月,天上也沒有云彩。再加上路燈勉勉強強也算是給力,到不至於影響李林的視線。

因此,哪怕騎著腳踏車,李林仍舊能將正陽門下的風景盡收眼底。

怎麼說呢?感覺確實就像是穿越前年代電視劇裡演的那樣,復古、厚重、濃濃的歷史氣息撲面而來,讓人感覺好像回到了清末民初的歷史畫卷。

不過說實話,看多了也就是那樣。畢竟正陽門的建築主體與幾十年後的並無任何不同,頂多更加的破舊一下。至於周圍的街道鋪面,那就完全是古韻十足的復古風了。

這個倒是還有點兒意思,反正相比幾十年後那一水兒的現代化商鋪與住宅,倒還聽讓李林感覺舒服協調的。

“到了到了,就是這兒了。走吧李科長,咱們進去吧。”

剛剛拐進一個小衚衕沒多久,騎在前面的那輛腳踏車就停了下來,一個三十多歲的中年男人跳下了車。

沒有多想,緊跟在男人身後的李林也下了車,和他一樣把腳踏車鎖在了路邊,隨後向旁邊看去。

一間門臉不大的鋪面,磚瓦結構的屋簷下掛著一塊兒黑底鎏金字型的老舊牌匾。上書三個大字“小酒館”。

門臉兒旁邊,還有著一條不大的布面幡子,上面寫著一個大大的“酒”字。

“你說的地方就是這兒,老張?”

李林扭頭看著旁邊的中年人,問道。老張的全名叫張德彪,是第三軋鋼廠接待科的一名資深科員。這次李林來軋鋼廠報道的事情,全程就是他經手的。

老張人挺不錯,至少李林感覺是如此。對於自己來軋鋼廠報道的相關事宜都忙前忙後,挺積極的。

這三天來,老張基本每天都會過來自己四合院的住處,跟自己送東西兼噓寒問暖。也是知道自己一個人無聊,昨天便提出晚上帶自己來正陽門下的小酒館兒喝兩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