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只是單純的流行病還好,若真有敵特份子從中搗亂,透過這個方法,也能一舉粉碎他們陰謀!

“汽車送水,首先要解決水用哪個地方的水的問題!根據衛生醫療上的同志給出的建議,最好的地方是迪化市郊的南山下。”

會議室裡的人們議論紛紛。

南山可是比老滿城的還要遠的地方,一趟來回就得一天的功夫。去那裡拉水,成本投入太大,憑藉運輸部、供給部和會議室裡坐著的這些人,很難辦到。

部長沒有理會大家夥兒的議論,只是繼續說道:

“這是上級的命令,也是我們必須為迪化市的各族群眾們辦的事情,一定要克服困難,堅決完成!至於細節問題,比如怎麼把現有的卡車改裝成為水車,如何裝運等等,你們再具體討論討論,擬定辦法,明天同一時間、同一地點,提出彙報!”

部長走後,劉振華這才湊到李處長身旁。

“咋回事,很嚴重嗎?”

“說不上嚴重不嚴重,但很突然!朱幹事都連著難受好幾天了,衛生員也沒有查出個原因來。”

李處長回答道。

迪化市裡各組群眾吃水、用水的情況極為複雜。

有吃喝水的,有吃井水的。

河水井水還又分了好幾種。

特別是井水,有苦水井,有半苦水井。真正的甜水井很少。

有關部門的同志經過走訪,再結合群眾的反應,發現進來生病和死亡的人中,吃井水的人口比例比較多。

之所以提出從南山下運水,是因為那裡是迪化河的上游,經過長距離的天然砂石過濾,水很清潔,水量也較大。現在是枯水期,尚有每秒0.7個立方的流量。

以前也有人專門去這裡打水,不過辦法很傳統。基本都是趕著毛驢或馬匹,馱著兩個桶,一起走進水源裡,用瓢把水舀進水桶中,再拉回來。

這種辦法除了費事費力外,最大的確定就是驢馬會在水裡拉屎撒尿,其中的細菌就會導致水源汙染,很不衛生。

況且近的地方,一天也就只能拉運一次,遠的地方甚至幾天一次。每次不過拉運150200斤,小家自己吃用還好,根本不能滿足大量、持久的運輸。

部長交待的幾個問題中,最快得到解決的是卡車改水車的難題。負責的幹部和技術同志研究後,有把握在一個星期內改裝好十輛運水車。

剩下最為棘手的問題,就是如何把水裝進車裡。

有人提議採用水泵抽水,可是水泵要燒油。汽車的燃油都不夠,水泵消耗太大。加之整個迪化市裡,水泵都是奇缺物資,買都沒處去買,根本湊不齊運水的需要。

“要是地勢允許的話,咱們可以修一道引水渠啊!在水渠末端再修一座蓄水池,池子裡通上管子,直接把水引到車上!”

劉振華提議道。

他剛在沙樑子墾區修好了一條水渠,對此信心滿滿。

大家想來想去,也覺得這個辦法可行。李處長把這項工作寫成了彙報檔案,送去了部長處。

不到半日,上級回話說,水利局專門派了一位工程師去南山勘測,勘測結果說明地面坡度條件都夠,可以修建引水渠和蓄水池。

部長把整個工程分為了三組,引水渠一半一組,蓄水池單獨一組。

因為這辦法是劉振華想出來的,他又有挖渠飲水的經驗,所以他擔任了第一組的組長。整個供給部機關裡除了財務科留下一個人看家外,其餘35人全部並如第一組開始修建飲水渠。

吃水的標準要比農業灌溉的標準高得多。

衛生部也派來4個同志,協助進行水的質量化驗,還提出了水渠修好後如何保持水源清潔的意見。

運輸供給部以及後勤部的部長,不是上午,便是下午,兩人不斷錯開時間來工地一同參與勞動,並就地解決一些問題。有時候因為整個機關的幹部、戰士都在工地上,就連後勤部業務上的工作也一併在工地上研究辦理。

部長和各科室的負責人邊揮鐵鍬邊開會,把工地變成了辦公室。同志們都說:“這樣辦公效率高,對身體還好!”

開工不久後,距離工地不遠的婦女工廠的工人同志們,也自發的組織起來,組成了一個十幾人的小隊,來工地助工。由此,工地更加熱鬧起來,不論工作還是休息的時候,都能天道歡天喜地的歌聲。

想到等女兵同志們去了沙樑子後,一定也是這樣的光景,劉振華就渾身是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