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卷 臨江仙 第七十六章 武人與讀書人(第1/3頁)
章節報錯
秦淮城城西的夫子廟,是一組規模宏大、佔地極廣的古建築群,位於秦淮河北岸,為祀奉千年前的那位儒家至聖孔夫子而專門修建。
位列王朝內四大文廟之首,又被百姓稱為“中土第一文廟”。
是夜。
涼意不淺。
暮色深沉。
有一名穿著深藍色普通長袍的瘦弱儒士,在兩個年幼侍童的陪伴下,徒步來到了那座聖人孔廟的所在之地。
經過開鑿秦淮河而成的“泮池”後,一處高大莊嚴的白玉牌坊立在前頭。
共有六柱三門。
六柱上頭皆佈滿獨特雲紋,形即華表。
三門之間俱嵌有牡丹花磚刻浮雕,精美絕倫。
牌坊頂端掛有一塊方正坊額,寫著橫平豎直的四個濃墨大字——“天下文樞”。
牌坊的東面是“魁光閣”,西面是“聚星亭”,東魁光西聚星,寓意天下學子及第登科,象徵中原文風繁榮昌盛。
該處還設有一道能倚靠的石欄,那名儒士體格羸弱,身子骨實在纖薄得緊,堪堪行至此地時便需憑欄小憩,稍作修整後方能繼續趕路。
走進牌坊,便是傳說中的孔廟廣場了。
廣場東西兩側皆立有合圍粗細的粗壯石柱,上刻“文臣武官至此下馬”。
穿過廟前廣場,儒士終於走到了孔廟的正中主殿——
大成殿。
該建築高約六丈,歇山式屋頂設計,上面有許多奇特脊獸裝飾,每種脊獸的數目和用法都有明文嚴格規定,此乃禮法也。
殿外有十分寬敞的露臺,作為舞樂祭奠等活動的場所。
殿前兩側有長長的廊廡相連,用於供奉王朝歷代知名大儒,以及擺放儲存各種重要的禮儀祭器。
大殿其餘三面皆環有石板欄柵,四角放置紫銅燎爐,其中燃燒著價值不菲的桐油。
火焰熊熊,光如白晝。
邁過著實不低的門檻,就此進入了那座燈火通明的巍峨大成殿的內部。
殿內正中央立有一塊莊重的牌位,上書“大成至聖先師孔子之神位”。
大殿正北處擺有一座三四丈高的銅像,塑的正是那位儒教祖師爺——“萬世師表”孔子。
聖人的巨型銅像旁,還配有十二座約莫二三丈高的漢白玉石像,雕的自然便是那孔門裡頭最有名的十二位賢能弟子。
藍衣儒士先是繞過了那塊牌位,來到夫子銅像的前面,整了整自己的衣襟,隨後屈膝跪在蒲團之上,恭敬地給儒家孔聖人磕足了三個頭。
站在後頭的那兩個貼身儒童哪敢對至聖有半分不敬,當然也跟著主子跪地“咚咚咚”磕了三個響頭。
那名身子單薄,一看就很弱不禁風的清瘦儒士,正是白日裡與魏頡一同在黃鶴樓頂層憑欄處飲用黃酒的秦淮城七品知縣。
孟鈺,孟穎川。
他飲酒醉後回了當地知縣府中睡了幾個時辰,醒來後已是深更半夜,換了件乾淨整潔的衣衫,便即攜上兩名貼身侍童,前往了城中的那座夫子孔廟。
這是他遭遇貶謫的這半年來養成的一個習慣。每個月的十五日,雷打不動的要親自去大成孔廟裡祭拜那位儒家始祖,天下所有讀書人的“至聖先師”。
為何不天亮的時候去呢?
只因白日裡前來此地遊廟觀景的人實在太多了,嘈雜煩鬧得緊。
或求金榜題名,或求財源廣進,或求加官進爵……名、利、財,諸事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