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03章 互為誘餌(第1/2頁)
章節報錯
自從林敬來到這個世界後,就曾經針對明清之間歷次大大小小的交戰就進行了深入的研究,用後世的話來說就是透過大資料的方式,來總結清軍的作戰特點,從而好尋找到清軍的弱點,來尋求打敗他們。
而經過了這麼一番研究後,林敬發現清軍之所以能夠屢戰屢勝,跟八旗軍普遍軍事素質較高以外,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因,那就是他們十分擅長取長補短,在戰術上尋求勝利,因此歷次明清大戰中,清軍所採取的戰術都能有效剋制明軍。
首先第一點可以肯定的是,八旗並非什麼都擅長,就好比攻城就始終是八旗的弱項。
早在努爾哈赤年代時,後金軍通常只能在野戰中取勝,而面對城池時則經常出現無能為力的局面,只能利用內應、招降、引誘明軍出城對決等招數取得勝利。
等到崇德七年以後,隨著尚可喜和耿精忠等人降清後,清軍得到了大量紅衣大炮後,才開始逐漸扭轉這一點,但是這是藉助外力的結果,而對於進入關內的多鐸大軍而言,他們不具備帶著沉重的火炮四處轉戰的能力、
因此,至少這個階段的多鐸,在面對城池上是比較無力的,這也是他為何只對一些中小縣城下手的緣故。
但是要明白,八旗也十分擅長利用戰術來戰勝敵人,像努爾哈赤就曾經利用「任敵幾路來,我自一路去」的戰術戰勝了規模更大的明軍,他所採用的的戰術便是集中優勢兵力各個擊破,而明軍幾乎沒有採取任何有效的反制措施。
等到了皇太極時期後,他也是清廷極為出色的戰術大師,在針對當時難以攻城的問題上,皇太極啟用了一個新的戰術,而這個戰術對於明軍而言極難破解,甚至都無法效仿。
這個戰術就是圍點打援。
所謂的圍點打援屬於運動戰的一種典型,從古往今來就一直有人使用,但是因為戰術要求高,真正能用得好的人並不多,不過後金軍在這一戰術上卻踐行的非常好。
像發生在崇禎四年的大淩河之戰,本身就是圍點打援戰術的實踐過程,皇太極一改過去採取強攻的辦法,而是連挖四道壕溝,嚴密圍困,只見「逆奴圍凌,連挖四壕,彎曲難行,器具全備,計最狡矣。」
透過這種方式,皇太極將大淩河城圍得如同鐵桶一般,而城中本來糧草就只夠幾天用,圍不了幾天城內就會斷糧,因此明軍軍心浮動,祖大壽只能冒險進行突圍,然而每一次都被殺了回去。
無奈之下,祖大壽只能等待救援的到來,然而援軍才是皇太極真正的目標所在。
前來救援的明軍一共有三次,第一次是松山的明軍兩千人,由於人數相差太遠,很快就被後金軍給打敗。第二次則是總兵吳襄、宋偉率錦州兵六千前來救,但是被阿濟格趁著一次大霧給擊敗,明軍第二次支援也以失敗告終。
第三次救援,依然是總兵吳襄、宋偉率錦州兵前來支援,結果被皇太極誘敵成功,被人直接沖垮大軍,大敗而歸。
等到這三次救援結束後,皇太極還故意利用祖大壽渴盼援軍的心態,派後金軍穿上明軍將士的衣甲來假增援,由於扮演得頗像,也導致祖大壽在喜出望外下殺出城去,結果再一次中了皇太極的埋伏,只能狼狽逃回。
而讓皇太極真正將這一戰術發揚光大的,還是明軍派來的第四次援軍。
這一次是由遼東監軍道張春率領總兵吳襄、宋緯等率兵四萬奔赴遼西前來解救大淩河之圍,然而皇太極早就已經做好了準備,先是用四十門紅衣大炮對明軍進行射擊,等到明軍陣型散亂後,再乘機殺入,導致明軍節節敗退。
張春也頗有能力,他收攏潰兵以後,便使用火攻將後金軍逼退,還乘機殺死後金軍將領多人,只是此時局勢已經徹底不利於明軍,
潰逃已經無法止住,況且皇太極早已經在明軍潰退的道路上佈置了伏兵,也使得大部分明軍選擇了投降,甚至就連張春以下三十多人都被俘,只有吳襄和宋緯逃了回來。
戰後,皇太極針對圍點打援戰術進行了總結。
「攻城恐士卒被傷,不若掘壕築牆以困之。彼兵若出,我則與戰,外援若至,我則迎擊,於計為便。」
僅僅短短几十字,就已經道出了該戰術的精華所在,也被後金軍所接受,直到如今他們也十分擅長這種戰術。
林敬將戰術解釋完以後,才繼續道:「根據目前的情況來看,多鐸很有可能便是趁著這個機會,來給咱們也來一次圍點打援,深州方向只怕已經佈下了天羅地網了。」
趙光頓時有些著急,畢竟他可是新任的薊遼總督,總不能放任多鐸的三萬大軍繼續在京畿縱橫,只能虛心請教道:「殿下多歷戰事,又屢次擊敗虜軍,不知殿下可有良策?」
「良策現在還沒有。」
林敬輕輕嘆了一口氣,他自家知道自家的事情,前面的幾仗其實多多少少都有幾分特殊,清河一戰是利用了清軍的大意,德州之戰是以優勢兵力合圍圖爾格,至於夜襲阿巴泰則多多少少有些僥倖。
真要靠這些經驗來跟戰場經驗老道的多鐸去比,只怕是死都不知道死在哪裡了。
不過林敬雖然沒有好辦法,可是一旁的謀士堵胤錫卻想到了一個主意。
「殿下,趙部閣,下官倒是有一個主意。」
「哦,還請牧遊公速速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