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87章 寧為晁錯(第1/2頁)
章節報錯
可是,對於大臣們說的話,崇禎皇帝卻無法反駁,實在是因為手實籍沒之法太過於有名,說白了就是讓業主自報田產以憑徵稅,因此就叫做「手實」,而如果查出來有任何不實之處,那麼就將家產全部籍沒充公,在唐宋多有實行。
很顯然,這是一個已經名聲臭大街的改革措施,被這些大臣們丟擲來,無非就是為了抗拒在江南勸輸軍餉。
林敬站在下面也微微皺著眉頭,他之所以不願意長期待在中樞,很大的一部分原因就是他不想跟這群文官天天打嘴巴官司,寧願選擇去地方做些事實,也比這些人空談誤國來得好,況且有一個很大的問題,那就是這些文官們天然佔據了道德制高點,因此沒人能真正辯得過他們,林敬也絲毫不例外。
說白了,這幫子文官已經精通詭辯的精髓,倘若你真跟著他們的節奏去辯,通常會死得很慘,這是無數人用生命得來的經驗。
在這種情況下,大朝會上自然無法透過這一條,崇禎皇帝無奈之下,只能將首輔吳甡、次輔蔣德璟以及其他幾名輔臣叫了過來。
此時內閣人員沒有太多的變動,其中首輔吳牲、次輔蔣德璟,再往下的群輔就是黃景昉、魏藻德、李建泰以及方岳貢六人,其中李建泰和方岳貢都是剛剛才以部閣大臣的身份入閣。
崇禎今天是在乾清宮內的宏德殿召見幾位輔臣,他之所以不在乾清宮正殿的暖閣裡召見他們,完全也是因為皇帝現在看到那些整天堆積在御案上的許多文書就不勝心煩,乾脆帶到這座空空蕩蕩的宏德殿內,也好細細商量一番。
當然,作為始作俑者的林敬,自然也默默地坐在一旁設立的座位上,並未開口。
過了片刻之後,眾位大臣都已經來到了崇德殿,他們不知道皇上突然召見到底發生了什麼重大事情,只能各自懷著忐忑的心情,朝著皇帝和太子行著大禮。
崇禎皇帝沒有多少繞圈子的興趣,他直接將桌案上放著的為數不多的幾本奏章遞給了一旁的王承恩,道:「先給幾個閣老們看看。」
就在王承恩將奏章拿下去以後,崇禎皇帝卻開始自己唸誦起了一段文字。
「夫秦方所惡於富人者,徒以其兼併小民耳。不知郡邑之有富家,亦貧民衣食之源也。若因兵荒之故,歸罪富家,勒其多輸,違抗則籍沒之,此行實非國之幸事,乃大亂從此始矣。乞陛下斬秦方之頭以為小人沽名禍國者戒!」
一段話念得殺氣四溢,讓眾人的臉色都微微一變,而此時崇禎皇帝則輕聲道:「朕之所以召見先生,並不為其他,當下我大明災異迭見,戰事頻繁,天下大亂,百姓流離失所,先生何以教朕?」
吳甡的臉色頓時微微一變,他最頭疼的問題終於來了。可是眼下這個環境下,他又不能不開口去辯解幾分。
「陛下朝乾夕惕,敬天法祖,人神共鑑,實為賢君。古語云:「天道有常,不為堯存,不為桀亡」,陛下勤勉政務,實乃盡人事以聽天命。還請陛下寬懷大恩。」
說白了,這番話就是在寬慰皇帝,大傢伙知道不是皇上的錯,實在是因為這個根基已經完全腐爛了,接下來既然皇帝要勤勉,那麼就好好幹吧,至少要各自盡了自己的人事就是,原本這話說得也是滴水不漏,可是林敬卻很不滿意。
在大明的歷任首輔當中,吳牲相對於周延儒、陳演之輩而言,自然不算很差的選擇,可是他也有自身的侷限性,並不算一個很優秀的選擇。
林敬雖然希望跟首輔搞好關係,可是在面對眼下的問題上,卻很不滿意吳性的和稀泥態度,直接站出來道:「閣老此言差矣,若只是盡人事聽天命,還則罷了,可問題是我大明眼下何來的盡人事?」
對於林敬的意見,吳牲不敢小看,他只能拱手道:
「還請殿下賜教。」
林敬搖了搖頭,道:「談不上什麼賜教不賜教,但是有一點本宮實不認同,什麼叫」「知郡邑之有富家,亦貧民衣食之源也」,實乃天下第一荒謬大事,這些郡邑富家佔據良田萬畝,可是糧食也不會在土地裡自己長出來,到頭來還是要窮苦百姓們去耕種,反而他們還要為高昂的賦稅和佃租奉獻一切,到頭來連自己都吃不飽,何來貧民衣食之源?實際上正是這些貧民們用自己的心血,養活了這些郡邑富家,養活了大明朝千千萬萬的官員,乃至我朱家的子子孫孫!」
這麼一番話說出來,卻是讓在場眾人頓時有些羞報,特別首輔吳牲,此時更有幾分手足無措,卻又無言以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