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爾袞連忙點頭,道:「奴才馬上就下去準備,安排議和早日進行,至於這些謠言,奴才以為不妨可以從現在就開始,時間越久明國皇帝的懷疑也就會越深,只要逼得他們父子相殺,無論什麼結果對我大清而言都是好事。」

的確,若是崇禎殺了賢明的太子林敬,一方面可以幫助清廷去一大患,另一方面也讓天下人對崇禎更加唾棄,人心盡喪。

倘若林敬能夠反殺崇禎,那樣一來他就會淪為不忠不孝大逆不道的逆賊,天下人當共擊之.......

無論如何,這是光明正大的陰謀,不怕林敬不會就範。

說到底,皇太極即便是到了快要死掉的階段,可是他的智慧依然讓他在混亂的局勢當中找到了一絲線索,而這一點也正是朱慈糧長期以往所無法解決的隱患。

得了命令之後,多爾袞便立刻連同禮部承政朗球同唐金義和祖澤潤展開議和商談,對待唐金義時也多半拉攏,先讓他們住了幾日,由清國官員陪同著四處走走看看,接著又讓禮部承政朗球參政阿哈尼堪、內院大學士范文程、剛林、學士羅碩同至館驛,宴請明國議和使臣,態度相較一開始發生了巨大的轉變。

當然,對於這其中的內幕,唐金義和祖澤潤自然無從知曉,他們只感覺自己面前隔著一層厚厚的迷霧,也根本不清楚將來的命運該走向何處。

在三日後的大朝上,皇太極再一次將議和的問題丟擲,而這一次大臣們的意見開始得到轉變,他們不再抗拒議和,不過他們也提出了自己的和談方式,即一群滿、漢大臣,以從前降順的漢人、現任都察院參政祖可法、張存仁為首,認為應該拒絕明國的議和,而是繼續派遣大軍,逼迫明國皇帝求和。

可千萬不要小看這其中這一個字的差別,這裡面代表的是無窮無盡的利益,而這自然不能被明國使臣們所接受,雙方眼看著就又要陷入僵局的時候,睿親王多爾袞卻站出來,來了一個態度上的一百八十度大轉彎。

「議和還是求和,終究只是對付明國的手段,而非真正的目的。」

「倘若將來能夠利用議和達成我大清強盛的目的,那麼彼時隨時隨地可以撕毀這張廢紙,天下人又敢多說什麼?」

在這番強硬的表態面前,議和的事情終於得到順利推行,不過同先前明國的那次議和一樣,雙方都只是初步達成了意願。至於具體的條款,比如雙方土地的劃分以及換俘等問題,還需要等正式在遼東會談的時候,才會決定下來。

唐金義見此次和談進行得竟嘆如此曲折,內心也是頗為感慨,不過他也不敢繼續怠慢下去,帶著初步達成的共識離開了盛京,前往關內。

而這一次祖澤潤則同樣跟在他的身邊,只是他此時的身份又一次悄然發生變化,在清國那邊則已經成為了埋在明廷內部的暗子..

五月十五,順義。

林敬臉色凝重地望著面前的偵騎,他已經得知多鐸大軍直接從馬蘭峪方向撤回了關內,不由得微微嘆氣——實際上他已經在薊州方向做好了相關佈置,倘若多鐸一旦敢繼續圍攻薊州,那麼他不妨可以再來一次裡應外合,擊潰對方的三萬騎兵。

只是多鐸最終也沒有中計,帶著人選擇撤回了關內,由此也可以得知一點,那就是這個豫親王還是有些韜略,並非外表表現得那麼簡單。

當然,凡事有利有弊,隨著多鐸大軍離開關內後,則說明目前薊遼一線已經安全,則在薊遼宣大防線後面的京城也可以鬆一口氣,無需他繼續帶著人在順義和營州防線上熬個日日夜夜......佈置在這一條線上的軍隊便可以直接移往馬蘭峪和點魚關,恢復以往的防線,減少對關內的壓力。

不過有一點卻沒有改變,那就是當大明原本防線恢復之

後,壓力也隨之接踵而來,從黃崖關,黃松峪,牆子嶺,一直到古北口等連綿上千裡的防線上都需要駐紮重兵,防止建虜從這些關隘再一次破關入塞。

在將手頭上的兵力重新進行了佈置以後,林敬麾下原本的十幾萬軍隊也都分駐各地關隘,對建虜進行嚴防死守。

當然,為了防止建虜來個回馬槍,林敬嚴厲地命令駐守在各關隘的明軍一定要嚴管戊火,倘若建虜再次急襲,便需要在第一時間發出求援訊號,到時候作為後輩軍的抗虜軍便可以第一時間馳援。

為了能夠踐行,林敬在臨行前的時候,還特別發出命令,倘若有任何翫忽職守導致防線出現疏漏,該防線上下負責人不聽緣由,先斬後奏!

之所以林敬會這麼殺氣騰騰,也實在是因為當前大明邊軍系統已經崩壞的不成樣子,在這一次阿巴泰入侵戰中暴露無遺,因此林敬自然也要利用這個機會,重新整頓一下邊軍,讓他們不至於完全無用。

在做完這一切之後,林敬手底下就只剩下了一萬餘出頭的抗虜軍,同樣他也打算讓抗虜軍進行休整,便直接讓人率領著抵達了京郊大營當中,一來補充新兵,二來讓大傢伙也能喘口氣。

由於抗虜軍原本的底子就是京畿地區拉過來的縴夫,他們的家眷大部分也都被送到了山東,所以他們這一次到京郊大營也沒有出營的需求,全軍上下一方面加緊訓練,另一方面便是在京營裡面展開了各種搏戲,像摔跤、騎馬,還有林敬提前弄出來的現代足球。

僅僅只有些許草根皮的草場上面,此時正沙土漫天,只見二十來個軍士正在場上一路狂奔,他們身上各自穿著一種顏色的球衣,圍著一顆用豬尿包製成的皮球展開你爭我奪。

「8號,傳球!你倒是快傳啊!」

「嗨呀,早點傳球啊!」

當中眾人吵吵鬧鬧,只見一個少年猛地一個側帶,將球撥到腳邊,緊接著拔腳起射,只見圓圓的皮球劃出了一道弧線,飛進了對方的球網當中。

「喔喔喔——」

場邊頓時傳來了一陣歡呼,上千名明軍士卒正圍著球場上,一臉興奮地望著場上的比賽,連眼睛都不肯輕易眨一下。

少年進了球以後,也沒有繼續再踢下去,而是直接揮動了胳膊,只見場下一名穿著同樣顏色衣服的球員興奮地跑到了場上來,接替了少年的位置。

少年正是大明太子林敬,他在前世裡也勉強算是一個足球愛好者,因此技術雖然不咋樣,但是對規則都還挺熟悉,而這一次戰爭結束之後,林敬為了緩和軍營里長年累月積攢下的戾氣,便將前世的足球搬了出來,還帶頭領著士卒們踢球。

原本這些明軍士卒們對這項運動並不是很感興趣,他們當中也有人是踢過蹴鞠的,認為蹴鞠也沒有太多的意思,可是沒想到林敬帶來的這種新式蹴鞠在規則上完全不一樣,玩起來居然有一種令人熱血澎湃的感覺,因此越來越多人加入到這個遊戲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