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22章 最好的武器專家(第2/2頁)
章節報錯
“殿下,目前的刺刀採用銜接式,在戰前都是掛在兵丁的腰上,直到最後需要面臨近戰時才會取下來***去使用。
薄珏無奈地介紹道,他原本以為這種裝置並不複雜,可經過實際設計後才發現,製造合用的刺刀比他想象的更加困難。
在大明,原本早已經存在一種塞入式刺刀,被稱之為銃刀,出現的時間甚至還要早於西方。當東方使用銃刀的時候,西方還沒有這種類似的武器,一直到十七世紀時,法國才出現了這種塞入式的刺刀。
但問題就是,塞入式的刺刀使用起來很麻煩,而且***去以後很難再拔出來,也就會影響到使用射擊。
薄珏的思路便是在銃刀的原來思路上進行了設計,多了一種銜接裝置,從而讓它變得更加牢固,但是這種設計同樣會讓火槍無法及時在戰場上二次射擊。
林敬微微沉吟了一番,他知道後世刺刀的演化也經歷了一段漫長的時間,從塞入式變成了套管式,然後到了後來則發展成為了一種卡榫式。
在原本的歷史上,套筒式刺刀還需要再等幾十年才會被髮明出來,這種刺刀可以自由安裝,更加靈活,(本章未完!
第522章 最好的武器專家
不會影響到射擊,但是套筒式刺刀如果工藝太差,會使得安裝不夠牢固,也就是會出現很尷尬的場景,那就是沒安裝好刺刀會在戰鬥中掉落,倘若安裝太緊又無法摘下。
相對於套筒式刺刀更加先進的便是卡榫式刺刀,這種刺刀安裝更加快捷牢固,且使用起來也更加多樣化,但問題就是這種刺刀的刀座製作起來很不容易,需要非常精密的金屬製造技術而
且還需要高質量的彈簧,即便是到了二戰期間,這種工藝也難倒了很多國家。
因此,在目前這個時代,林敬根本不用妄想去實現卡榫式,既沒有這個技術能力,也沒有這個實際生產力。
相對來說更符合需求的便是套管式刺刀,而且這種刺刀也是歷史上較早進行大規模應用的制式刺刀。在原本歷史上的1703年斯拜爾巴赫河會戰中,法軍步兵使用這種刺刀進行衝鋒,成功擊敗了對面的普魯士軍隊,而後歐洲軍隊開始逐漸淘汰長矛。
林敬雖然不懂套筒式刺刀的具體制作方式,但是他知道一些簡單的設計思路,便將套筒式刺刀的概念告訴給了薄珏和湯若望。
而這一次二人聽到這種新式刺刀後,頓時便來了興趣,因為他們以自己的思路,很快就敏銳地察覺到了這種刺刀所具備的巨大潛力。
“在針對目前新式火槍的改進上,增加了這種新式的套筒刺刀後,無疑會大大增強我軍的近戰能力,且可以有效減少長矛手的裝備,火器的配比率能夠得到提高。”
眾人自然能夠聽明白這裡面的潛在價值,火器配比率越高,則說明戰場上的遠端打擊能力也就越強,再加上這種槍刺,雖然不可能完全改變步兵在騎兵面前的弱勢地位,可也能讓火槍兵多一份自保的能力。
當然,現階段在套筒式刺刀還沒有真正出現且大規模列裝之前,火槍兵們依然需要長矛方盾的護衛。
在定下了新式燧發火槍的技術要求後,林敬很快就望向了負責火炮研發的湯若望。
“殿下,新式火炮的研發已經成功,目前正在進行初步試射,還請殿下隨臣來。
眾人很快便出了槍坊,一路朝著北面的山坡方向行去,相對於可以在小區域試射的火槍而言,火炮所需要的試驗場地明顯更大,基本上囊括了數里。
此時在火炮靶場,一眾工匠們正在等待,還有數不勝數的錦衣衛三步一崗,五步一哨,正在無比嚴密地防止閒雜人等進入火炮靶場
這也是林敬的要求,畢竟他可不希望自己的秘密武器轉眼間就被洩露給了敵人。
要知道,此時無論是清廷也好,還是李自成也好,都十分迫切地希望改善自己的火炮,甚至能夠擁有更加先進的火炮。
湯若望臉上浮現出一絲笑容,他站在前方為林敬做出介紹:“殿下,如今火炮工坊的發展十分順利,目前炮坊擁有工匠三百四十七人,勞役則擁有一千餘人,他們的辛苦勞動已經得到了初步的回報,還請殿下往這邊看。林敬不由得抬眼望去,只見四種不同大小和不同制式的青
銅火炮,他們被四輪馬車拉著,出現在了眾人的面前。
“道未,看來我今天是來對了,你給我準備的驚喜還真不少呢。”
“殿下是大明國的太子,理應受到全天下的祝福。湯若望眼神中透著一絲敬佩,這個普魯士人當初來到澳門的時候,目的只是為了能夠傳教,可是等他來到京城,開始接觸這個國家時,便深深愛上了這個國家。
而林敬的出現,則更是讓他多了一份知己的感覺,原因很簡單,即便大明也有像徐光啟這樣的開明官員,可是他們的思維裡卻依然帶著深深的天朝上國的思維習慣,可是太子殿下卻不一樣,他對湯若望的尊敬卻帶著一種發自內心的平和,令人有一種如沐春風的感覺。
當然,這也是因為林敬本身就是來自後世的人,行為邏輯(本章未完!
第522章 最好的武器專家
上自然與這個時代其他人存在很大的不同,反而更容易受到湯若望的認可。
“殿下,這四門小炮便是當初受到您的啟發,在您的思路上進行實驗完成的,而取得的結果也令人非常意外。”
湯若望略略恭維道:“毫不客氣的說,您就是這個世界上最好的武器專家。”
第522章 最好的武器專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