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好一個李輔明!”

崇禎的臉上流淌出一行熱淚,他一隻手捏著前線送上來的戰報,另一隻手卻忍不住擦了擦眼淚,隨即望向了首輔吳牲。

“像這樣的忠臣,朕要大大的嘉獎!”

吳姓連忙道:“陛下,李總兵忠貞為國,實為可嘆,臣請嘉明天下,讓天下人都能知道牆子嶺一戰,都能知道李總兵的英節所在。”

“好,就這樣辦。”

崇禎皇帝收拾了一下自己的心情,才微微嘆了一口氣,開始說起了眼。(本章未完!

第449章 要不要遷都

前所需要面對的嚴峻局勢。

“眼下李輔明戰死牆子嶺,北方再無險關可守,這怕這一次東虜入侵將會重演舊事......上天何其薄朕......”

說到這裡的時候,崇禎的眼淚卻是又快流出來,實在是因為每一次東虜的入寇,都無異於在大明朝在崇禎的身上放血,損失極為慘痛,而且每一次入寇之後,朝廷的威望也都會再降低許多,長期以往,天下人自然也就不再思明瞭。

面對這個艱難的問題,兵部尚書張國維只能硬著頭皮站出來,他輕輕拱手道:“回稟陛下,眼下京畿之地難以據守,不如......”

“不如什麼?”崇禎的臉色變得有些陰沉起來。

“不如選擇遷都南京,以圖將來。 無錯更新@”

張國維終於咬著牙說完了這一句話,而當他說完之後,整個大殿中卻陷入了一種極為詭異的氣氛。

說起來,遷都並非是一個新鮮話題,實際上從成祖遷都京城以來,大明朝便一直持續著遷回去的聲音,只不過一道祖制壓在上面,使得這個聲音並沒有成為主流。

自宋元之後,江南地區作為為全國經濟中心的地位日益鞏固,從當時的人口分佈來看,大都路的人口只有四十萬人,而江浙地區的杭州路就有一百八十萬口,蘇州地區的平江路則有二百四十三萬口,南北差距非常懸殊。

因此,當年朱元璋能夠得以自南向北完成統一大業,同樣也是因為當前局勢處於南重北輕,只是大明雖然成功立國,可是來自草原的勢力無時無刻不在窺伺中原,希望能夠重造大元,在這種情況下,朱棣選擇遷都,從一開始便具備十分重要的戰略考慮在裡面。

“天子守國門”固然悲壯,然而時移世易,大明國力逐漸衰弱,軍事建設也慢慢落後,定都京城的弊端便逐漸暴露,像土木堡之變便是一個絕佳的案例,當朝廷大軍潰敗之後,勤王軍未聚集,瓦剌就已經長驅直入圍攻都城,如果建都南京,這本身是一件難以想象的事情。

後來隨著瓦剌和韃靼的崛起,北方邊境便越來越不安穩,直到滿洲崛起之後,京城更是日夜以防寇為事,所耗費的錢糧不知幾何,甚至都要拖垮這偌大的帝國了。

因此,在這種嚴峻的環境下,很早就有人向崇禎建言過要遷都了。

可問題是,崇禎能遷都嗎?。

第449章 要不要遷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