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月,寒風凜冽,戰旗獵獵。

皇太極以阿巴泰為奉命大將軍,與圖爾格率師伐明,數萬大軍浩浩蕩蕩從盛京出發,聲勢不凡。

在送走阿巴泰的同時,皇太極命令多鐸、阿達禮駐兵寧遠,對駐紮在山海關的明軍形成威懾之勢,並且他還準備對昊三桂進行攻心之計。

實際上,這已經不是皇太極第一次對吳三桂進行招降了,在今年四月份的時候,就在清軍攻佔了松山和錦州以後,皇太極就致書過吳三桂,告訴他就因為你吳三桂,所以你的舅氏祖大樂、祖大壽等才保全了下來,並且還讓吳三桂的哥哥吳三風以及祖可法、張存仁、裴國珍、胡弘先、姜新、陳邦選等以親屬、舊誼的關係寫信曉以利害,竭力勸說其降清。 無錯更新@

不過當時的吳三桂由於沒有受到朝廷的懲罰,反而官升一級,因此他選擇嚴詞拒絕,並沒有投降。

對於吳三桂,皇太極是極為有耐心的,他認為自己對漢臣的攻心之計是頗為成功的,眼下只是時機未到而已,便輕聲吩咐著范文程寫就了一封詔書。

“大清國皇帝敕諭寧遠城吳大將軍:今者明祚衰微,將軍已洞悉矣。將軍與朕,素無仇隙,而將軍之親戚,俱在朕處。惟將軍審時度勢,早為之計可也。”

范文程十分迅速地寫好了詔書,將墨筆擱在了筆架上,才微微沉吟道:“皇上,吳三桂這個人頗受明廷的重視,再加上手握幾萬關寧軍,怕是沒那麼那麼容易就範,不如讓祖大壽他們也都寫封信吧。”

“也好,告訴祖大壽,若是吳三桂願意獻出山海關投我大清,朕可以給他封王!”

皇太極絲毫不吝嗇名爵之賞,他轉身走了幾步之後,卻是突然發出猛烈的咳嗽,整個人似乎都要佝僂成一隻蝦米。

殿中一旁的眾人頓時有些驚慌失措,他們紛紛上前檢視,卻發現皇太極已經止住了咳嗽,臉色蒼白地站了起來,勉力道:“朕無事.….....你們不要過來了.....…”

范文程微微皺了皺眉頭,如今的皇太極不過五十出頭,可是看這副模樣竟有幾分早衰之像,不免讓人有些擔憂。

“宸妃對皇上的影響實在太大了。”

這一點在大清並不是秘密,皇太極先前的身體還算是比較常見,除了比較容易流鼻血以外,並沒有別的異樣,只是自從去年宸妃海蘭珠的去世,對皇太極造成的影響極大,使得他屢屢十分痛苦,甚至還有過昏迷的情況。

“山峻則崩,木高則折,年富則衰,此乃天特貽朕以憂也。”

皇太極微微嘆了一口氣,只是很快他的眼神重新變得堅定起來,沉聲道:“憲鬥,拉攏吳三桂的事情就交給你了,一定要好好做。”

“是,皇上。”

范文程微微嘆了一口氣,隨後便轉身出了大殿。

實際上,與此時略微有些躊躇不得志的洪承疇相比,祖大壽的日子卻顯得比較滋潤,自從三月他選擇開城投降清廷以後,便得到了清廷的重用,被授予漢軍正黃旗總兵的職位,而他的子侄們也都被授予了高位。

而得到了這一切的祖大壽,心態卻是十分惶恐,因為在此之前,他可是把大清真正給得罪慘了,甚至可以說在投降前,祖大壽堪稱是皇太極的眼中釘和肉中刺。

祖大壽出身遼東將門世家,其祖乃萬曆年間鎮守寧遠的援剿總兵官祖仁,其父祖承訓曾經跟隨遼東總兵官、寧遠伯李成梁東征西伐,積功升到了遼東副總兵。

在這種環境下成長的祖大壽,自然也早早就開始揮刀上戰場,曾經親身經歷過寧錦之戰,只是後來受到袁崇煥的牽連,一度與朝廷離心,只是後來在大淩河之戰中被皇太極率軍圍困,糧盡之下只得選擇向皇太極投降,甚至為此殺了寧死不降的何可綱。

就在清廷以為祖大壽想清楚以後,雙方還登壇發誓祭天,卻沒想到。(本章未完!

第442章 勸降吳三桂

祖大壽轉眼就以獻上錦州的名義,逃回了錦州城,並且直接翻臉不認人,將前來的清軍重新打了個人仰馬翻。

這一下子可是惹惱了皇太極,不過他並沒有對祖家其他人下手,反而將他們多有照顧,還時不時給祖大壽寫信,希望對方能夠回心轉意,而祖大壽也不置可否,從來都不回信。

一直持續到了松錦大戰之後,錦州城被圍困了整整一年,糧盡之後城內再次陷入了殺人相食的慘狀,而苦苦得不到救援的祖大壽,無奈之下只得再次開城出降。

祖大壽作為第二次投降的降臣,儘管皇太極十分優待他,可是清廷內部對他卻多少有些看不起,因此他也希望能夠獲得一些立功的機會。

范文程的到來,使得他看到了祖大壽看到了一絲立功的希望,他連忙答應了下來,要給吳三桂寫一封勸降信。

“範大人,您看看這信怎麼樣了?”

祖大壽作為第二次投降的降臣,儘管皇太極十分優待他,可是清廷內部對他卻多少有些看不起,因此他也希望能夠獲得一些立功的機會。

范文程的到來,使得他看到了祖大壽看到了一絲立功的希望,他連忙答應了下來,要給吳三桂寫一封勸降信。

“範大人,您看看這信怎麼樣了?”

身為遼東軍門世家出身的祖大壽,頗為允文允武,寫一封勸降信自然是小菜一碟。

范文程微笑著接過信,他微微審視了一番,輕聲念道:“寧錦間隔,不相通問者歲餘矣。春時松山、錦州相繼失陷,以為老身必死無疑。不期大清皇帝天縱仁聖,不但不加誅戮,反蒙加恩厚養。我祖氏一門以及親戚屬員,皆露渥澤。而洪總督、朱糧廳輩亦叨遇優隆。自至沈畼以來,解衣推食,僕從田廬,無所不備,我已得其所矣,奉賢甥勿以為慮,但未知故鄉光景何如耳.....”.

唸到這裡的時候,范文程臉上露出一絲驚訝,沒想到這個老軍頭還真有兩把刷子,當下他繼續念著:“際此延攬之會,正豪傑擇主之時,若率城來歸,定有分茅裂土之封,功名富貴,不待言也。&n 念系骨肉至親,故爾披肝瀝膽,非為大清之說客耳。惟賢甥熟思之。虎骨靶小刀一柄,是賢甥素常見者,故寄以取信。”

“不錯,有情右義”

范文程微微嘆口氣,沉聲道:“祖將軍,你以為吳三桂會來降嗎?”。

第442章 勸降吳三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