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3章 大明火器
章節報錯
儘管林敬的辦法有些過於強硬,但是相比起之前徵收遼餉的方式,反而顯得要柔和了許多,因此反對的人其實並沒有林敬想象的那麼多。
當然,對於林敬的建議,大臣們也並不怎麼看好,此一時也彼一時也,當年周忱能在江南做出的成果,放在今天可不一定能繼續起效,士紳大夫們跟流寇們可不一樣,陽奉陰違這套把戲他們可太熟練了。
很顯然,林敬自然也不會忽視這個問題,他輕聲道:“啟稟父皇,兒臣以為前往江南督賦是當前關鍵大事,需得派遣行事堅決果斷之才前往江南坐鎮,如此方可一收全功。”
聽到這話的時候,周延儒臉上的陰雲又厚重了幾分,他當然明白林敬的用意,如果派人前往江南坐鎮督賦,
那麼戶部尚書陳演可就插不了手,頂多就在旁邊扇扇陰風,這可不利於他們繼續把控江南經濟.......
崇禎一聽的確是這麼個道理,特別是陳演先前的表現讓他並不滿意,便下意識看了一眼林敬,才隨口問道:“那你可有什麼人選建議嗎?”
不過在皇帝剛剛問完以後,他就感覺到了一些不妥,畢竟太子現在瞭解的朝臣可不算多,這裡面未嘗就有適合去江南的大臣,不過眼下既然問了,崇禎也沒有收回這句話,而是開始在腦海中回想著適合的人選。
“兒臣的確有一個合適的人選。”
當林敬恭聲說出這句話的時候,卻是讓其他大臣們略微有些驚訝,人人眼神都聚集在了林敬的身上,想看看到底是誰居然入了太子殿下的眼。
“此人是誰?”
“倪元璐。”
朝野中頓時一片嗡嗡聲,眾人對這個名字可不陌生。
倪元璐,天啟二年的進士,此人跟黃道周、劉理順等人俱為名臣袁可立的門生,才能卓異,曾經上書過制實八策和制虛八策,條條款款俱為謀國之道,然而卻因此得罪了當時首輔溫體仁,受到攻擊,使得崇禎並沒有重視此人。
崇禎八年,倪元璐遷國子祭酒,素負時望,亦漸獲重用,然卻因此深遭小人所忌,後來被控以‘妾冒妻封’而落職,然後便返鄉居住在紹興城中。
而在原本的歷史上,到了崇禎十五年的時候,清軍入塞攻到了京城,天下一時震動,而倪元璐毅然盡鬻家產以徵兵,募得死士數百人,馳赴京師,因此才得到了崇禎的重用,並且提拔其為兵部右侍郎,並於崇禎十六年專為戶部尚書。
到了崇禎十七年,李自成陷京師,城陷之日,元璐整衣冠拜闕,在紙上面寫了一行字,‘南都尚可為。死,吾分也,勿以衣衾斂。暴我屍,聊志吾痛。’,隨後便面南而坐,取帛自縊而死,天下公認為忠烈。
正因為如此,林敬才會選擇將這件大事交給倪元璐,此人無論從氣節還是能力上來說,都是非常出色的選擇。
“倪元璐?”
崇禎微微有些遲疑,他自然知道這個被罷官去職的人,可是他不明白的是,太子如何記得此人,又如何會推薦此人?
林敬卻是沒有急於回答這個問題,而是輕聲道:“兒臣在翻閱先前的奏章時,發現此人寫下來的東西都挺有道理,特別是他的制實八策和制虛八策,即便已經過了數年,依然有值得借鑑之處......”
聽到林敬這麼說,崇禎卻多少有些汗顏,他當年的的確確看到過倪元璐的奏章,可是卻因為溫體仁的緣故,並沒有放在心裡,如今聽到林敬盛讚,心裡不由得有些發虛。
“既然你以為此人可用,那就不妨先詔他入京吧,待朕親自見過之後,再行決斷。”
“是,陛下。”
周延儒輕輕嘆了一口氣,他意味深長地望了一眼林敬,隨後卻與戶部尚書陳演不經意對視了一眼,二人都能看到對方眼中的苦澀。
等到林敬回到端本宮的時候,他不由得長長舒了一口氣,這一趟可實在不輕鬆,表面上看是在解決多出來的京營餉銀問題,可實際上是在同明廷內部的種種利益集團的一次交鋒。
從表面上來看,林敬的確贏得了這一次交鋒的勝利,可是他心裡面明白一點,那就是這一次交鋒還遠遠沒有到結束的時候,真正的考驗根本沒有到來,至於最終的勝利,還是一個未知數。
說白了,經過林敬這麼一通攪和,朝堂上針對這些問題,固然有了一個明確的態度和處理的意見,但是能不能真正實行下去,卻要看到時候李邦華、倪元璐這些人能做到什麼程度,要看那些士紳們能讓到什麼程度。
如果到時候執行不得力或者乾脆根本執行不下去,那麼林敬就算說再多也沒有任何意義,因此問題又回到了一個很關鍵的地方,朝廷到底還有沒有能力控制地方呢?
而這個問題的關鍵,就在於林敬有沒有一支強力的軍隊了。
林敬決定不再為這些瑣事而牽住腳步,他決定從改革火器開始,很快便安排李繼周,去通知三個人前來拜見,其中一個是薄珏,一個是宋應星,還有一個人是湯若望。
薄珏和宋應星自然不用多談,原本就是林敬要重用的大才,而這個湯若望也不可小看,此人是西人傳教士,曾經協助過徐光啟完成了那本卷峽浩繁的《崇禎曆書》,而後便受崇禎之命,負責督造火炮,並且還寫出了一本《火攻挈要》的書籍,裡面基本上包含了目前歐洲主流的火炮製造知識。
像這麼一位西方火炮技術專家,實在是當下非常難得的人才。
過了大概小半個時辰後,薄珏、宋應星和湯若望來到了弘仁殿中,對著林敬開始行禮。
“臣薄珏見過殿下!”
“臣宋應星見過殿下!”
“臣湯若望見過殿下!”
等三人行完禮之後,林敬臉上便帶起了些微的笑容,道:“幾位都是我請來的大才,今天我就想問一問各位,不知對我大明的火器怎麼看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