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侯霸盯著來人,不記得認識此人。

“西平故人特令小人來拜見將軍。”

夏侯霸心中一動,“原來真是故人。”

侍衛這才鬆懈下來。

幾日之後,童謠傳遍東西南北,此外,還有各種流言在蜀地也飛快傳播著。

一會兒是漢中都督胡濟將投降曹魏,一會兒是姜維引咎自裁,更有蜀主崩於床榻之說。

國內人心越發惶惶。

恰在此時,蜀國大儒譙周作《仇國論》,力陳北伐之失,一小國伐大國,非但不能削弱大國,反而會削弱自身,小國就應該體恤百姓的疾苦,慢慢積蓄實力,待敵國有變,謀定後動,一舉克敵,而非窮兵黷武,有事沒事就北伐,讓士卒疲於奔命,百姓疾苦加重。

譙周在蜀中的地位相當於漢末的蔡邕,本身便是南充譙氏出身,門生故吏遍及蜀國。

李密、陳壽、羅憲等人都是其弟子。

他的言論在蜀國自然有極其廣泛的影響。

蜀國北伐之志頓時瓦解。

蜀主日益與黃皓親近。

魏國,鄧艾力克姜維,司馬班收復涇陽,關中穩固,這份功勞來的非常及時,司馬昭威信大漲,聲望日隆。

封鄧艾為安西將軍,持節都督隴右諸軍事,進封鄧侯,子鄧忠進封亭侯。

當然,這一切都是表面的。

私下場合,司馬昭臉色陰鬱,八萬大軍圍堵三萬涼州軍,讓他們跑了不說,還滅了兩萬義從軍。

“西賊竟然有如此實力!”司馬昭憂心忡忡道。

這是魏國最後一次西征還是南征的討論。

表面上魏國大勝,實則吃了個暗虧,雖然沒有傷筋動骨,但也看出涼州實力不凡。

“所以大將軍要儘快討平淮南。”賈充深恨諸葛誕。

司馬昭目光轉向鍾會。

鍾會慢悠悠道:“楊崢之害,猶在諸葛誕之上,諸葛誕守土之犬爾,楊崢頗有董卓之志,不若集合洛陽中軍,發河北、豫荊之眾,匯合鄧艾等軍,一舉蕩平之。”

司馬昭十幾萬中軍在手,不是淮南,就是涼州。

準備為司馬家最後一步鋪平道路。

王肅反駁道:“涼州遠離中原,數十萬大軍起行,民夫當倍之,糧草、軍械耗費億萬,當年東漢殷鑑不遠,且大將軍新近掌權,豈能遠離中樞而奔赴遠地?若有差池,家國皆滅!”

鍾會舔了舔嘴唇,斜眼望著王肅,他本來想說,只有自己領兵,十五萬大軍足以平定西涼,司馬昭十萬大軍鎮守洛陽。

話還沒說到這一步,就已經被王肅的話堵死了。

偏偏他還不能跟王肅辯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