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馬鏈很鬱悶。

從河北一路趕來,跋山涉水,本就疲累不堪,好在麾下之軍並非弱旅,素質極高,士氣旺盛。

然而進入關中之後,所有的一切都變了。

謀劃好的三面合圍之策,卻一而再再而三的改變。

他心中對司馬班不禁腹誹起來。

手握重兵,何必如此謹慎?

隨便一支人馬咬住西賊,便能討滅之。

只可惜,司馬班為人死板,不知變通,對司馬昭的話奉若綸音,堅決執行。

當然,這也是司馬班能領軍的原因。

即便樂嘉之戰,司馬班被文鴛殺的人仰馬翻,依舊沒有改變他的地位。

從兩人的姓氏就知道他們的出身,河內溫縣司馬氏。

只是對方卻不按常理行動,在渭水、涇水反覆搖晃,總能先一步在魏軍合圍之前逃走。

弄得司馬鏈人困馬乏。

部下成群結隊的逃竄。

烏桓人與匈奴人一向散漫慣了,軍紀自然比不上中軍與荊州軍,而司馬鏈掌控這支義從軍時間並不長,還沒有完全掌控。

再拖延幾日,他手上也不知能剩下幾人。

所以不得不請命主動南下,先一步咬住涼州軍。

沒等司馬班的命令傳回,他就主動南下了。

而烏桓騎兵對於南下關中膏腴之地,顯得非常有興趣。

所以士氣提升不少。

“涼軍怯懦如鼠,不值一提,我已經向大將軍請命,只要滅了他們,人人有賞,家家賦稅免半!”司馬鏈站在渡橋上,大聲吆喝著。

“嗚哇!”騎兵們大喜。

雖然沒說能劫掠,但這早已是潛規則。

到時候隨意擄掠幾個縣城,就什麼都有了。

至於涼軍,則根本不被他們放在眼中,一支只知道逃竄的軍隊,能有什麼戰力?

因此絕大多數的人心情都非常愉悅,早就該如此了。

大軍正在渡河時,幾騎斥候從南飛奔而來。

“將軍,不妙,敵軍正向我部而來!”

“嗯?”司馬鏈先是一驚,接著一喜,“來的正好,昔日韓信背水一戰,破趙軍十萬,今日我兩萬步騎在手,賊自來送死也!”

“賊軍必是走投無路,才不得不與我決戰。”周圍將領亦歡聲雷動。

然而不到半炷香,又是幾名斥候飛奔而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