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陽的暴雨從黎明持續到清晨。

綿連不絕,時大時小。

曹髦也在陵雲臺上坐了一夜。

前年征討諸葛誕時,他就在丘頭,臨淮而望壽春。

當時的諸葛誕和現在的他正好相反。

諸葛誕苦等一場大雨,等了大半年,遲遲不下,直到壽春城破,暴雨才姍姍來遲,淹沒了城外的魏軍大營。

而現在的曹髦,不想要這場雨,老天爺偏偏來降下一場雨。

讓預定的朝會取消。

也讓曹髦的計劃付之東流。

到了此刻,他已經知道自己的命運。

司馬昭不入皇城,他的佈置全都沒用。

李昭、焦伯也率領三百甲士在雨中靜候曹髦的命令。

“陛下,蒼天不佑,不如改期?”李昭站在雨水中,全身溼透。

曹髦望了一樣同樣站在雨中的甲士,這個時候還願意聚集在他身邊,都是絕對的忠心耿耿,“事以密成,語以洩敗。朕已然語洩,今日不起,他日在無機會!”

王沈、王業、王經、太后……

這種例子太多了。

董承謀誅魏武,機事不密,為門客所洩。

多一個人便多了一分威脅。

很多人洩密都是在不經意間發生的。

今日這三百甲士聚集的訊息,明日很可能就傳到司馬昭耳中。

“王經、王業、王沈何在!”曹髦頓時一驚,原計劃是三人與他一起留在陵雲臺,等司馬昭朝會,群起而誅之。

現在三人都不知蹤影。

“擂動戰鼓,今日討賊!”曹髦意識到不妙。

只要向司馬昭告密,他們就能立即飛黃騰達。

能成為尚書、侍中、散騎常侍,自然都是聰明人,而聰明人誰願意陪同一艘破船沉沒?

曹髦穿上鎧甲,拔劍登輦。

三百甲士應聲而動。

李昭、焦伯聚集宮中所有僕人、雜役,六七百人,在戰鼓聲殺向最近的東掖門……

事實上,在司馬昭去拜見郭太后時,王沈、王業沒向曹髦告辭,便離開皇宮。

卻被王經拖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