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鍾會為揚州刺史,持節,都督淮南諸軍事,賜節杖、鼓吹、羽保!”鍾會養子鍾邕被派來宣讀詔令。

大家去快可以試試吧。】

鍾會不娶妻不生子,所以鍾毓就把自己的兒子鍾邕過繼給鍾會。

司馬昭派鍾邕來宣旨,也是在安撫鍾會。

“臣謝陛下隆恩!”鍾會拱手,卻並不接旨。

淮南三叛,吳國連續大戰,淮水之南早就成了廢墟。

司馬昭把鍾會封過去,意思再明顯不過。

等上幾年,司馬昭緩過氣來,集合青徐、淮北、荊州、洛陽之力,再來一次泰山壓頂……

鍾會兩次參與平叛,豈會不知司馬昭用心?

自鍾會把這十四萬大軍帶回中原起,與司馬昭便是不死不休的關係。

司馬昭在馮颯慘敗,十六萬大軍灰飛煙滅,關中、太原全部失手,而你鍾會南下漢中,攻下陽安關,拿下漢、樂二城,還成功把大軍帶回關東,這已經是在打司馬昭的臉。

陳泰六十多歲了,土都埋了一半,司馬昭自信能活過他。

但鍾會才三十六,有大功,還是潁川士族出身……

這種局面與當初司馬懿何其相像?

司馬懿帶給天下的最大禍患便在於此。

君臣之間永遠都防著一手。

所以同時代的諸葛武侯才會被襯托出來。

“臣丟失漢中,有過無功,若受此大賞,有何面目對陣亡在西土的將士?萬不敢受此封賞,此次領軍回返,只為送將士回鄉,別無他意,赤膽忠心,天日可表!”鍾會指天而誓。

不管別人相不相信,反正在場的中軍士卒都熱淚盈眶。

“我等為國征戰,今回返家鄉,卻被拒之門外,天下焉有此理?”

“相國敗了,又不是我們敗了!”

“住口!休得胡言!”鍾會勃然作色,“再非議相國者,斬!”

眾人閉口。

鍾會的個人威望也在這一次次的運作中,不斷被推高。

鍾邕拱了拱手,“兒這就回返洛陽。”

鍾會卻攔住了他,“邕兒留下,他們回去即可。”

“唯。”鍾邕也正有此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