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四十三章 隱戶(第1/3頁)
章節報錯
除了永安,各地戰事基本平息。
春耕也如火如荼的開戰。
不過漢中沒有人口,姜維堅壁清野,良田也被譭棄了,楊崢無田可屯。
魯芝、杜預、索靖、楊囂、楊濟等人的信陸續送來。
對府兵移屯長安之事大加讚賞,稱是利國利民利軍之事。
索靖與楊濟隱隱提及,應該遷治所於長安。
姑臧好是好,但太過偏遠。
不利與蜀中聯絡,也沒有大國氣象。
就像涼州的“涼”一樣,跟秦晉吳楚齊這些名號比起來,氣勢天然的弱了幾分。
毫無疑問,長安是最佳的定都之地。
這時代土地還相當肥沃,人口壓力也不大。
不過眼前關中一片廢墟,需要幾年的恢復時間,現在討論遷治所之事有些過早。
歷來遷都都不是小事,勞民傷財不說,對地緣格局的影響也是深遠的。
眼下潼關、武關還在司馬氏手中,現在遷過去,軍事隱患較大。
楊崢遂將分田的訊息傳達軍中,府兵人人大喜。
這時代人對土地的渴求無比強烈。
兩百畝永業田,子孫世襲,形同這些府兵一個個都成了中小地主,自然人人歡喜。
古往今來,華夏文明的基本邏輯就是土地和人的關係,所有財富都是依附在土地之上。
關中土地之肥沃更不需多言。
秦、漢以來修建了多條水渠,讓渭南渭北遍地都是良田。
僅漢武帝在位期間,就修建了漕渠、白渠、龍首渠、六輔渠等多項水利工程。
三萬府兵灑在關中平原上,每人兩百畝,簡直是毛毛雨。
歷史上,大隋在關中開墾的田地就有兩千五百萬畝。
還不算隴西與河西。
也就是說,現在地盤大了,人口不足的問題更為突出。
楊崢目光望向南面,蜀國的糧食很難運出來,但蜀國的人完全可以走出來。
未來肯定是要將蜀中填補漢中與關中。
“杜都督整理蜀國戶籍,在籍編戶九十三萬。”龐青掏出小本道。
楊崢留在漢中,也是為了跟蜀中更好交接。
原本想去成都看看,但現在身份變了,一舉一動都要合規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