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項王已定東海來,西,與漢俱臨廣武而軍,相守數月……項王患之,為高俎,置太公其上,告漢王曰:今不急下,吾烹太公。”

“漢王曰:吾與項羽俱北面受命懷王,曰‘約為兄弟’,吾翁即若翁,必欲烹而翁,而幸分一杯羹。”

“項王怒,欲殺之,為項伯所勸,終未殺漢王家卷。”

馬背上,龐青說著史記中分一杯羹的故事。

“洛水之誓,司馬氏無恥至極,豈會在意區區一司馬孚屍首?”孟觀道。

“如果是司馬懿、司馬師,當然不會在意,但如今的司馬昭一定會在意,忠孝仁義,司馬昭只剩下孝和仁,所以他一直在打造仁孝形象,若連孝都沒有了,司馬昭有何面目立足天下?”楊崢解釋道。

分一杯羹的典故,恰恰說明了貴族還是遵守禮儀道德的。

劉邦一句“吾翁即若翁”,坑殺二十萬秦軍降卒的項羽硬是沒有動手。

司馬孚不是劉邦之父,在士族中有崇高地位,在朝野上下有巨大名望。

司馬昭若是看著司馬孚的屍體還能無動於衷,楊崢就真的佩服他有種。

漢魏以來,以孝治天下。

維繫士族傳承的,其實就是這個孝字。

君為臣綱,父為子綱。

放在後世,司馬昭叫司馬孚叔叔,但在這個時代,司馬昭叫司馬孚叔父!

帶著一個“父”字,意義完全就不同了。

司馬昭若是搶不回司馬孚的屍體,整個士族都會唾棄他。

這便是這個時代的規則!

司馬懿、司馬師背信棄義,以屠刀立威,夷人三族,殺伐過重。

到了司馬昭,這條路就不能這麼走了。

必須妥協,以換取士族的支援。

司馬昭若真的無動於衷,楊崢就當著十幾萬中軍的面,將屍體挫骨揚灰!

他不心寒,他的手下和士族也會心寒!

“哈哈,司馬昭真是蠢,隨便尋一具屍體也能矇混過關!”劉珩咧著嘴大笑。

兵兇戰危的,楊崢不可能真帶著一具屍體出征幾個月……

好在這個時代不缺死屍,劉珩在野地裡隨便尋來一具,穿上華服,掛在旗杆上。

真正司馬孚屍首,早已經被扔到野地裡餵了狼。

當初楊崢也想保留下來,但這東西帶著不吉利,儲存也困難,沒過半月就臭了,只能隨手扔在荒野中。

真假不重要,重要的是司馬昭不信也得信。

“君侯,敵軍動了,正在架設浮橋!”斥候飛奔來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