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安城的望樓也發現了東面的狀況,戰鼓聲轟鳴。

楊崢不由大喜,不怕他們不來,就怕他們龜縮不出。

其實想想也是,王基以進攻見長,不碰一碰,試一試雙方的成色,終究是不甘心。

王基手上萬餘人,就敢從六萬之眾的毌丘儉嘴中虎口奪食。

而且,龐會、文鴦這段時日的反覆襲擾,小有斬獲,看上去似乎是中軍佔了一些優勢。

這本就是一種錯覺。

西涼騎兵真的不如中軍騎兵?

當然也不是。

而是兩千騎的小股騎兵作戰,既靈活,又能把將領的勇武發揮出來。

騎兵交手,雙方對沖,勝負往往只有一合。

以文鴦、龐會為刀尖,自然所向披靡。

這一萬步騎只是先鋒,後陣還有一萬步卒列陣於霸水西岸,守住霸水,也就守住了退路。

王基用兵,膽大而心細。

由此也可見王基並不想孤注一擲。

十幾面大旗在步陣中飄搖。

最大的三面上寫著“司馬”二字,站在楊崢的方位,似乎連烈日都遮蔽了。

四萬人的規模就有如此氣勢,可見幾十萬大軍的大會戰。

“嚯、嚯、嚯……”

步卒舉著大盾向前,兩翼騎兵護衛,後陣幾十輛投石車推前。

龐會、文鴦躍馬向前,在陣前喝罵一通。

上一次可能是因為故人相見,有所保留,這一次什麼話都罵出口了。

汙言穢語不堪入耳。

以前楊崢罵司馬家時覺得很爽,現在在幾萬大軍面前被別人罵,心中怒火可想而知。

不過畢竟不是剛剛來到這世界的小年輕,經歷了這麼多,懂得了隱忍,也懂得了時勢。

司馬懿未得勢之前,還不是要在曹爽面前裝孫子?

金戈鐵馬氣吞萬里之前,必定會有一段時間的蟄伏成長期。

“報將軍,敵全儀部五千步卒繞過杜曲,直奔南坂,與馬循校尉接戰!”斥候飛奔來報。

戰場形勢瞬息萬變。

原來王基還有一支偏師。

全儀五千步卒,馬循三千騎兵,應該是旗鼓相當了。

如此一來,南面就有了個缺口。

而龍首原上,蒙虓的五千騎兵壓力就很大了,被夾在中間,很可能是最先被吃掉的一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