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等對將軍、對大魏忠心耿耿,否則也不會起兵攻打鄧艾,望將軍明察!”牛堅姓牛,人看上去也比較牛氣,所以膽子大一些。

楊崢目光聚集在他臉上,“你們的功勞,本將難道沒有封賞嗎?”

但凡出兵的豪強,根據戰功,都得到相應的封賞,或為曲長,或為都尉,或為司馬。

金銀布帛更是不計其數。

他們的子弟也直接送入青營之中,將來從軍從政都會量才取用。

楊崢其實已經拿出最大誠意,尋求一個平衡點,將涼州所有力量儘量整合起來,應對幾年之後司馬昭的泰山壓頂。

如果成功,這其中的巨大利益,難道比不上隴右的幾塊良田幾個農奴?

軍功勳貴豈不比地方豪強有牌面的多?

然而事實證明,爛泥永遠扶不上牆。

“我等願意歸還被擄獲的百姓,只是還請將軍體察我們的難處,清點人口,還望將軍給我等一條活路。”梁璩綿裡藏針道。

這話都出口了,自然是沒得談了。

也對,畢竟這是在革他們的命。

沒有人口土地,豪強就不是豪強了。

“這樣吧,願意主動清點人口的,站左邊,不願的站右邊。”楊崢還想最後爭取一把。

話剛落音,幾乎全部的人都站在右邊,只有李家站在左邊。

這倒是讓楊崢頗感欣慰。

這說明豪強中也有高瞻遠矚的。

現在雪中送炭,將來楊崢還他們錦上添花。

其實這才是高度的融合與捆綁。

當年糜竺投奔劉備,全家老少一萬口人全部送上。

周瑜投孫策,也是傾家蕩產全部壓上。

還有李典投曹操,自帶部曲一萬人……

可惜隴右這幫土老帽看不清形勢。

不過隴西有李氏、安定有皇甫氏、張氏、敦煌有索氏,差不多也夠了。

再多,就是走了司馬家的路子,玩士族聯盟。

“你們的心意我已經知道了,這樣吧,你們每戶出一千精銳子弟和部曲從軍,相應的,這些人以後會按照軍功升賞。”楊崢退而求其次。

本來這次也僅僅是試探他們的口風,楊崢在這些地區的力量還不穩固。

隴右剛剛平定,若是再亂起來,屍山血海,人口更加凋零,司馬孚、姜維肯定會插上一腳。

不過,現在解決不了,不代表以後解決不了。

現在,他們可以選擇楊崢,也可以重回司馬家的懷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