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用來餵豬餵雞鴨,效果奇佳。

往地裡灑下種子,什麼都不用管,秋天漫山遍野都是番薯……

玉米和番薯的引入,讓大秦百姓基本都吃上了肉。

國家糧倉中也多了兩種糧食儲備。

因此人口繼續上漲,到了天治十三年(公元300年),大秦人口已經高達五千萬。

大秦朝廷鼓勵中原、關中百姓南下,長江以南地區得到廣泛的開發,長沙、豫章、合浦、桂林、牂柯(今貴州)等新興大城開始出現。

嶺南的交廣二州成了人口遷徙的熱點地區,物產豐足,四季如夏,還免賦三年,對中原百姓也極大的吸引力。

遼北、南疆、西域、漠南也沾到了人口增長的紅利。

尤其是遼北,雖然苦寒,但一年十二個月,只需勞作三四個月,便足夠養活全家,剩下的日子,窩在塢堡中,或與女奴們大被同眠,或與兒孫們歡笑一堂,簡直是神仙過的日子。

關鍵朝廷還有補助,有什麼事,只要拿出大秦戶籍,當地官府就會非常熱心的解決。

很多厭倦了中原勞累的人,主動遷往遼東遼北,渤海國居然成了大秦五大屬國中人口最多的一個。

蓋因渤海國的地理位置實在太好了。

北面的皮貨、藥材生意,要經過渤海中轉,南面倭國的奴隸貿易也要在渤海國轉一圈,然後進入遼東、河北……

加上渤海國的黑土地肥的冒油,這樣的地區想不發達都難。

漢夏兩國的漢人人口也全都超過了百萬,曾今遍地的帳篷已經消失不見,取而代之的是亭臺樓閣,秦風建築充斥整個中亞。

經過三十多年的發展,漢夏兩國都成為中亞的龐然大物。

夏國偏草原血統一些,楊毅身體中一半的羌人血統,吸引了大量羌人、草原部落的投奔,到了天治十三年的時候,國中上馬控弦之士多達二十餘萬,有精騎三萬七千人,號“黑槊龍驤軍”,戰力極其強大,曾經一萬三千騎兵奔襲三千里,一戰滅五萬斯拉夫蠻軍,震動整個中亞和西方。

夏王楊毅的名字也傳揚至整個西方,被成為怒獅王。

漢王楊旻則偏重於文治。

河中在他的治理下,成為整個中亞,乃至整個西地最繁華的地區。

漢國文化發達,包容性強,成為各國學者、教徒、商賈心目中的聖地,在漢國的影響下,漢言成了上層權貴們的時尚,不會說漢言,則會被嘲諷為土包子。

在漢國興起的飲茶、評書、戲曲之風,也風靡薩珊、羅馬的高層。

每年都會有大量的冒險者進入漢國,試圖過上安定富足的生活。

不過難倒他們的卻是大秦戶籍。

中亞流傳出一句諺語:即便一個乞丐獲得了大秦的戶籍,也能在其他國家獲得國王般的待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