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崢對夏侯家問心無愧。

百姓的眼睛是雪亮的,市井巷陌之間,談論的也是夏侯家的貪得無厭,對皇帝的大義滅親拍手稱快。

“咱大秦是真的為天下著想。”

“陛下鐵面無私,以後就有人為我們做主咯。”

“夏侯家千不該萬不該跟陛下唱反調,陛下是什麼人?天人下凡!”

……

民間輿論也多傾向楊崢。

其實國家怎麼樣,他們看的最清楚,也最有發言權。

這麼多年,楊崢在他們心目中猶如神靈。

所有涉事的官員,連同家卷全部發配遼東。

這些家卷也不是白蓮花,既然享受了權力,就要承擔罪責,沒人是無辜的。

夏侯家發展到今日,沒少這些家卷的推波助瀾。

此事也讓朝野上下看清楚了楊崢的決心。

“貪墨之人,無論是皇親國戚,還是朝廷大員,朕決不輕饒!”

治國就是治吏。

大秦這才多少年,就出了這麼大的桉子。

由此可見腐、敗的滲透力,任何時候都不能掉以輕心。

夏侯家被拿掉了,大秦最後的一絲的隱患也消失了,以後可以給楊旭一個乾淨的大秦。

楊崢趁機下詔,讓貪墨之人自首,朝廷酌情從輕處理。

拔除夏侯氏,中原官場為之一清,地方上也見識到了皇帝的決心。

越來越多的人向御史臺、宣義司自首。

其實很多人是受官場環境影響,不得不貪,不得不拿,不然你在位置上根本坐不下去。

只要不是罪大惡極之人,楊崢一概從輕處罰,讓他們代罪繼續留在原來的位置上,以觀後效。

使功不如使過,以前的事大家一筆勾銷,以後的事繼往開來。

當然,罪大惡極之人也不會自首。

對於地方上清廉的官吏,楊崢大加賞賜,提拔他們,填補夏侯家留下的空缺。

還提高了官員們的俸祿,讓他們不用為全家的生計擔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