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百六十五章 書(第2/3頁)
章節報錯
不用說,自然是出自楊崢口述,陳壽擴寫和潤筆,文學館修正、加工。
從黃巾之亂到四家歸秦,出場人物兩千多人,很多人物都經過文學館的人尋訪其舊事,有些甚至詢問了當事人……然後推敲人物性格。
比歷史上的《三國演義》更為細緻,洋洋灑灑兩百一十七萬字。
對每場戰役都仔細復原。
對諸葛武侯、關雲長、曹孟德、孫仲謀等人的形象進行了一定程度的藝術加工。
司馬家則全族被釘在了歷史的恥辱柱上。
一經問世,便掀起了轟動。
全國的大街小巷全都是說書之聲。
每天傍晚,無論販夫走卒,還是士人官吏,都會走向評書館,簡直達到了萬人空巷的地步。
而《三國演義》這本書,也一版再班,連大興儲存的紙張都不夠用了。
依然無法降低百姓們的熱情。
巨大的需求,推動了造紙業的發展,嶺南、雲南、遼東森林茂盛之地,大量的造紙工坊拔地而起,向關中、中原輸送紙張。
關中和中原的樹木則禁止砍伐。
這也推動了雲南、嶺南、遼東的經濟。
當然,最賺錢的還是文學館,一本杜預、文鴦、羊祜、陸抗簽名的《三國演義》被炒到了天價。
讓楊崢驚訝的是,最值錢的竟然是安樂公劉禪簽名過的。
真算起來,劉禪才是三國曆史的活化石。
正版的太貴,尋常人家買不起。
新崛起的中產小地主們為了抬高自家的檔次,只能委託書生抄書。
市面上出現大量抄書為生的人,養活了一大群人。
抄著抄著,啟發就來了,市面上開始出現《東周演義》、《戰國演義》、《楚漢演義》、《漢武大傳》等等……
雖然比不上官府的《三國演義》,但市面上照樣如飢似渴,隨便一本就賺的盆滿缽滿,夠吃一輩子。
不過歷史就這麼多,而需求卻是如此旺盛。
很多文人開始發揮想象力,加入上古神魔元素,伏羲女媧、黃帝蚩尤紛紛登場。
太久遠之事,無史料可查,文人們只能自行腦洞,編纂情節。
也就漸漸誕生了。
不過也不知道怎麼回事,寫著寫著,開始偏向風花雪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