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捨棄交州四郡,換取荊州,此策甚妙,然破綻頗多。”衛瓘道。

楊崢也看出其中的不妥,“伯玉是說司馬氏?”

衛瓘笑道:“正是,荊州既然為天下腹心,歷來便是兵家必爭之地也,我若出兵,司馬氏必然重兵南下,坐收漁利!”

以秦國之力,在荊州與東吳大戰一場,勝負五五之數。

但司馬昭若是在旁虎視眈眈,荊州一定拿不下。

此策雖好,可惜生不逢時。

不過,這也為楊崢開啟了另一個思路。

不必與司馬昭在河東、潼關、上黨死磕,可以開闢南面戰場,從荊州直搗中原腹心。

“均田制仍未完全施行,蜀中百姓仍在北遷,此時出重兵攻打荊州,不合時宜。”楊崢按捺住心中的蠢蠢欲動。

大國就應該有戰略定力。

秦國正在國力上升期,不宜發動一場大戰。

即便拿下荊州,北面有司馬昭重壓,東面有東吳反攻,得不償失。

荊州是個好地方,但時機還未成熟。

楊崢只能再次給霍弋寫信,說明國中情況,現在的秦國不是當年,不需要冒險,交州能守則守,不能守,放棄四郡也無所謂,現階段的主要敵人仍是司馬家。

均田制施行之後,秦國國力爆發是遲早的。

楊崢也有信心壓住司馬家的佔田制。

“大王所言甚是!”衛瓘拱手道。

趁這個空隙,龐青道:“馬循將軍出征西域,進展頗為不順,烏孫、龜茲等國匯合漠西鮮卑,擊敗樓蘭,樓蘭王舍詰引殘兵避入海頭城,賊勢大漲,糾合六萬之眾圍攻海頭城,馬循將軍會合尹春都督發兩萬之眾,援救,接戰不利。”

兩萬對六萬,還是長途遠襲,進展不利也正常。

樓蘭這麼快被擊敗,當然激勵了西域群狼。

西域最富庶的地方毫無疑問是有漢民之地。

漢人走到哪裡,都會認真治理當地。

其實華夏對周邊族群已經非常溫和了,你認我為大哥,大家就一起過日子。

秦漢最強大的時候也沒滅過其他種、族,最多就是趕走,然後內遷俘虜,慢慢轉化。

縱觀世界各地,動輒就是血腥屠殺。

現在馬遁與尹春進展不利,海頭城丟了,下一個就是高昌、敦煌,乃至河西……

不要質疑他們的胃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