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章 班底(第2/3頁)
章節報錯
該給楊旭物色班底的時候了。
思索了一陣,最放心的人還是魯芝、皇甫謐。
魯芝堂堂正正,乃王左之才。
皇甫謐學識淵博,為秦國之翹楚,本人道德品行都非常高潔。
嵇康也學識淵博,但為人放縱不羈,自己的兒子跟著他學,弄不好成了宋徽宗,琴棋書畫樣樣精通,唯獨不會當皇帝。
至於帝王之術,則待他年長之後,自己悉心調教。
當然,天欲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
不體會民間疾苦,不知百姓艱辛,就接不了底氣。
繼任的皇帝,最大的問題也在於此。
不是他們智商不夠,也不是他們不想讓國家富強,而是在天上飄久了,看不到底層,上下脫節,國當然會衰弱。
楊崢拜魯芝為太子太傅,皇甫謐為太子少傅,杜預為太子太保。
連皇甫謐的弟子七歲的張軌也給了個太子舍人的職銜,算是一起讀書的玩伴。
由於楊旭虛齡只有五歲,定為明年開始跟隨魯芝、皇甫謐讀書,到七歲與尋常孩子一樣入青營。
魯芝、皇甫謐、杜預,有這三人保駕護航,楊旭的地位也就穩了。
夏侯止的心也安定下來。
時間越久,楊旭的根基越是穩固。
不過問題也來了,楊崢滿足了夏侯止的心意,夏侯止掉頭不知將玉菱藏到何處。
頗有些過河拆橋的意思。
當然,楊崢也知道夏侯止是真為自己身體考慮。
不見就不見吧,到了今日的地位,若還停留在用下半身思考,秦國也就埋下了隱憂。
自古溫柔鄉是英雄冢。
秦國還沒到縱情享樂的地步,上有所好,下必甚焉。
楊崢一舉一動,下面有無數雙眼睛盯著。
不過經這麼一打岔,楊崢思路反而清晰起來。
河北不能好打,一打就是諸勢力混戰,遼東三部鮮卑都會參與進來,拓跋力微的心思也不可測,萬一他在背後捅刀子,坐收漁翁之利,事情就不太妙了,楊崢取的是他的孫女,不是他,也不是拓跋鮮卑部,這一點一定要清晰。
上黨也是鐵桶,周煜失敗,固然是其冒進,但也說明這兩個地方難打。
潼關、武關更不用多想了,是個人都知道要在這兩地加強防守。
王濬鎮潼關,諸葛緒鎮武關,都不是易於之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