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漢的覆滅跟黨爭有很大關係。

桓帝、靈帝時,士大夫、外戚與宦官之間的矛盾愈演愈烈,最終導致了十常侍之亂,敲響大漢王朝的喪鐘。

帝王權術除了平衡,還有控制。

皇帝要有隨時掀桌子的實力。

“太子看出什麼沒有?”楊崢對身旁端坐的楊旭道。

言傳身教,早些讓他接觸人心和人性,也能早些醒悟。

別人嘴中說出的道理始終是別人的,關鍵要自己體會。

“似乎諸位大臣並不僅僅是在爭年號。”

“那是在爭什麼?”

“兒臣說不出來……”楊旭一臉慚愧。

楊崢笑道:“不用急,多看,多聽,多想。”

旁觀者清,看多了自然也就明白了。

坐天下難與打天下。

打天下只要渡過原始累積階段,找準方向,用人得當,至少也能混上一方諸侯。

但坐天下就不一樣了。

很多表面輕描澹寫的東西,下面醞釀著驚濤駭浪。

歷史上很多強盛一時的王朝,都是繼承人除了重大問題,國家轉眼滅亡。

一個合格的皇帝並不是衝鋒陷陣,而是穩住帝國內部各種勢力,再牛逼一點的,能把各種勢力擰成一股繩,朝一個方向使勁。

楊崢對楊旭的期待正在於此。

砍人,永遠不缺專業人士。

治國也是一樣,百里之邑,必有命世之才。

司馬炎朝堂上的幾人,荀勖、賈充、石包等人,難道不會治國?

顯然不是,只不過他們的心思不在這個上面而已。

當然,大秦的這四股勢力還沒上升到黨爭的地步。

還算是合理的競爭。

吵了一陣,誰也說服不了誰,楊崢咳嗽一聲,“永嘉、景弘、皇霸、武極皆不可,朕決意用皇圖二字如何?”

皇圖霸業,一則昭示了楊崢的雄心壯志。

二則,一個圖字,說明大秦如今正圖謀一統中原。

在楊崢心目中,其實什麼年號都無所謂,只要不是太不吉利就行了,但身為皇帝,要有自己的主見,不能被臣下影響。

另外,不用他們四人的年號,則是在敲打他們。